今日是24节气中第十四个——处暑,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就是“出暑”,它的字面意思为“暑去凉来”,标志着炎热的夏季正式向凉爽的秋季过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今年的处暑似乎与往年有着不同寻常之处,老人们说今年处暑“很不一般”,甚至还有人说今年的处暑是60年一遇。那为何说今年处暑和往年大不同呢,又有什么说法?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一、处暑在出伏前,农谚警示“灾年”之忧。

处暑是在每年的公历8月22-24日,当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交处暑节气。而前面也说了,今年的处暑日期是在8月22日,而传统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通常延续至立秋之后数日乃至十余日方告结束。

今年的三伏天因为有四十天,三伏天延长了,直到8月24日才出伏。因此是先处暑,然后才迎来出伏,这一现象在民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因在民间有农谚云:“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在出伏后,遍地是黄金”,说的是处暑比出伏早的话,往往预示着后面的农作物收成不好,农民要受灾。而处暑在出伏后面,则是丰收的预兆,而明显今年就是处暑出伏前,是收成不好的预兆。

这句话虽带有些许夸张与迷信色彩,但它背后反映的是古人对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紧密联系的深刻认识。

处暑早于出伏,往往意味着夏季的炎热并未完全退去,而秋季的凉爽又未能及时到来,这种气候的异常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紊乱,进而影响收成。

当然,现代气象学已能更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但农谚作为农耕文化的瑰宝,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

二、处暑之夜降临,古语预言“热死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处暑时间是在8月22日的22时后,这一时间点相较于白天的处暑更为罕见。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白天处暑冷飕飕,晚上处暑热死牛。”

这句话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处暑时间对后续天气的影响,但实则蕴含了古人对时间、气候与生物活动之间微妙关系的观察与总结。

晚上处暑,意味着凉爽的秋意可能来得较晚,甚至可能伴随短暂的“秋老虎”现象,即处暑后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而在处暑之后,很多的农作物都陆续成熟了,在古代就需要牛、骡子等牲畜来帮忙干农活。

而这样的天气对于家畜如牛来说,无疑增加了其劳作时的负担与风险,故有“热死牛”之说。

当然,这更多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用以强调处暑时间对后续天气变化的预示作用,即处暑以后依然还很热,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出伏月中,农谚预示冷暖变化

今年出伏的时间恰好在月中,这一时间点与处暑的相对位置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农谚有云:“处暑在头,九月穿袄;处暑在中,冷暖适中;处暑在尾,九月穿单。”

这句话通过处暑在月份中的位置来预测接下来的天气状况及人们的穿着需求。而今年处暑与出伏的时间安排,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季将是一个冷暖适中的季节,既不过于寒冷,也不过于炎热。

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有利于作物的成熟与收获;而对于人们来说,则意味着可以享受一个相对舒适的秋季时光。

除此以外,在民间关于处暑还有“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的说法,认为处暑节气下雨的话,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很多。而处暑没有下雨,则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少,可能会出现旱情。

另外还有民谚说“处暑有雨秋来早,大寒无雪春来迟”,指的是处暑节气下雨的话,预示着秋雨来得早,这样降温也比较快。

除此以外,处暑下雨,预示着农作物的收成不好,民间也有“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有雨万人乐”的说法,就是因为降雨不仅影响收成,同时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对收获的农作物也不利。农谚还说“处暑若逢连阴雨,纵然结籽也难收”。

这些谚语与传说虽源自古代,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在小编的家乡今年的处暑当天,就是一个大晴天,老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对秋后农作物的收成有利。那你家乡今天是天晴,还是下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