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阿尔茨海默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什么会得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脑病理变化、神经系统疾病、应激因素诱发、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该病好发于65岁以上人群。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患者的父母患有该疾病,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多于65岁前起病,最为常见的是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1(PSEN1)基因及位于1号染色体的早老素2(PSEN2)基因突变。

2、脑病理变化:脑的体积缩小和重量减轻,组织病理学上的典型改变为神经炎性斑、神经元纤维缠结及神经元缺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3、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者出现脑组织坏死等情况,导致神经炎性斑、神经元缠结等,可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

4、应激因素诱发:精神刺激、创伤等在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神经元损伤,可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

5、不良生活方式:缺乏锻炼、睡眠不足、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长期吸烟或接触二手烟或酗酒可能会导致体内自由基增多,从而损伤大脑神经元细胞,进而诱发阿尔茨海默病。

哪些人群是高危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5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常见病,近年来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急剧攀升。据2018年统计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为5%,患者有600万左右,而且每年新增大约30万患者。据2023年统计,我国患者约1000万,数量居全球之首。该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老年痴呆的50%~70%,常见于65岁以上人群。

2、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群容易发病。

3、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人群。

早期多以记忆力减退为初始症状,容易被人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隐匿起病,早期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并且还会伴有计算力下降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患者言语能力丧失或情感淡漠、哭笑无常、无法完成日常活动,甚至还会伴随着精神行为异常的现象;重症患者可合并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等疾病。

1、早期症状

出现短期记忆减退,患者常常表现为“眼前的事记不住,以前的事忘不了”,记不起刚刚吃过饭、刚刚问过的问题;但对儿时、年轻时发生的事情仍能记起,可以讲述给周围人听。早期表现为记忆力轻度受损,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其他认知能力,如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可出现轻度受损,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尚未出现痴呆症状。

2、中期症状

出现远期记忆减退,即对发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的遗忘。部分患者出现视空间障碍,面对生疏和复杂的事物容易出现疲乏、焦虑和消极情绪,表现出人格方面的障碍,如不爱清洁、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

3、晚期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忆障碍继续加重,工作、学习新知识和社会接触能力减退,特别是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出现明显的衰退,出现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减退,言语重复、计算力下降,明显的视空间障碍,如在家中找不到自己的房间,有些患者常有较明显的行为和精神异常,性格内向的患者变得易激惹、兴奋欣快、言语增多,而原来性格外向的患者则可变得沉默寡言, 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甚至做出一些反常行为,如随地大小便等。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情感淡漠、哭笑无常、言语能力丧失、以致不能完成日常简单的生活事项,如穿衣、进食,终日无语而卧床,进而可并发全身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肺部及尿路感染、压疮以及全身性衰竭症状等。

治疗及预防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等,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一定作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为这些疾病都会增加罹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有意识地多做刺激脑细胞的活动,如参加益智游戏、打麻将、打扑克牌等;均衡膳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心情舒畅,生活中不要钻牛角尖;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



为什么会得阿尔茨海默病?-----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第3533帖

马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