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查处5起非法采摘野生植物案"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有人为草原生态保护点赞,也有人质疑"采摘几千年,何来非法"。面对群众的困惑,如何在依法治理和以人为本间把握平衡?执法部门应如何提升法治效能,彰显人性化温度?这场由一则普通通报引发的大讨论,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之道,贵在平衡。内蒙古草原生态脆弱,近年来乱挖滥采屡禁不止,已严重威胁到区域生物多样性。此次锡林郭勒盟采取铁腕手段严厉打击,无疑彰显了政府护绿的决心,值得肯定。但细究执法细节,不难发现一些"懒政怠政"的苗头。比如简单将韭菜花、沙葱与珍稀蘑菇并列,似有"干一刀切"之嫌,这恐怕难以让公众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生态学角度看,我们当然应建立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大规模机械化收割野生植物种子,会严重侵蚀来年资源,破坏生物链,理应坚决制止。但草原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适度、零星采集一些野韭菜、野蘑菇,似在情理之中。尤其蘑菇,其根部菌丝才是繁殖关键,随意采摘并不会造成资源枯竭。懒政式做法不分青红皂白,只会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去探究行为性质、不顾民生冷暖,生搬硬套不食人间烟火的条文,这绝非良法善治的应有之义。实现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多方共治、疏堵结合。在严打背后,更该有耐心细致的宣传科普;在一律禁止外,也要为群众日常生活预留空间。只有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让群众在参与共建中形成生态自觉,方能避免简单执法伤及无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期待一个山青水秀、万物和谐的美丽中国。但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倘若一味搞一刀切,不顾及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平衡,就容易陷入"保护资源,冷落人"的困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鉴不远,去年云浩止耕事件再度引发群众对懒政的指责,理应成为警醒。在推进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放眼长远、立足人本,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发展与百姓美好生活双丰收才是正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治理野生植物采挖,诚然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必要手段,但也暴露了地方执法观念有待校正。懒政怠政、粗放执法,最终伤害的还是政府公信力。对那些为一己私利肆意践踏公共资源的行为,执法者当然应严惩不贷。但面对群众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俗,执法部门更要以人为本,鼓励参与、疏导习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有如此,生态建设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有据、于法周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此盛世,生态环保已成大势所趋。保护自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在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间,还有不少难题有待破解。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在依法治理的同时尊重实际、关怀民生,不能简单以刑法伺候。只有以科学理念武装执法实践,以务实举措赢得群众支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画卷,才能绘得愈发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