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有“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因此叫“臭蛋”、“狗剩”的大有人在,但很多人在登记户口或者求学后都会重新起个名字。当然也有不改的,例如我(不过我的名字还算正常)。

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起个孬名陪伴自己一生的,而且不在少数。这里我想起谁来就说一说吧。

万(mo)俟(qi)丑奴

万俟丑奴不是很有名,没有“万俟”本身和后世的万俟卨出名,但万俟姓里面,丑奴当属第一人,因为他曾经建国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俟丑奴(?~530年),原州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匈奴后裔。

丑奴早年跟随胡琛起义,响应北方六镇起义。胡琛战死之后,继承军队指挥权,节制各部起义军队,声势日益浩大。

建义元年(528年)七月,万俟丑奴自称天子,设置百官,国号大赵,年号神兽(这年号是不是也很奇葩),定都于高平。

次年九月,万俟丑奴攻克东秦州城(今甘肃天水市),杀刺史高之朗。雍州刺史萧宝寅(南齐宗室,投靠北魏)走投无路,不得不率部众向万俟丑奴投降。

永安三年(530年),万俟丑奴受到陇西王尔朱天光、武卫将军贺拔岳、大都督侯莫陈悦兄弟联合攻击,兵败被俘,传首于洛阳。

徐夫人

初听徐夫人之名,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个女人,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叫“夫人”的男性。

徐夫人,是荆轲刺秦王事件中提供匕首的铸剑师,战国赵国人,以藏锋利匕首闻名。

《史记·刺客列传》:“于是太子(燕太子丹)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司马贞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上还有名“夫人”的男子。《汉书·郊祀志下》:“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颜师古注:“应劭曰:‘丁夫人,其先丁复,本越人,封阳都侯。夫人其后,以诅军为功。’韦昭曰:‘丁,姓;夫人,名也。”

完颜陈和尚

完颜陈和尚(1192年-1232年),本名彝,字良佐,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人,出身武将世家,金国将军完颜乞哥之子,金末名将。

完颜陈和尚曾经被蒙古俘虏,一年后逃回。后来,蒙古攻金,他自请为前锋,率400骑于大昌原破蒙古军8000之众,名震天下,以功授定远大将军、平凉府判官、世袭谋克。后相继在卫州(今河南卫辉)、倒回谷(今陕西蓝田东南)等地击败蒙古军,以功迁御侮中郎将。

1232年(开兴元年)正月,金国和蒙古战略决战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南)。金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主帅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金军残部数百骑败入钧州(今河南禹县)。

在钧州,陈和尚率残部与蒙古军展开了残酷的巷战。蒙古军越来越多,陈和尚见无力回天,便对蒙军士兵们说:“我是金国大将,要见你们的主将谈事情。”蒙军士兵们用骑兵数人夹着他,来到大将行帐前。

蒙古大将问他姓名,陈和尚说:“我就是忠孝军总领陈和尚,大昌原战胜的是我,卫州战胜的也是我,倒回谷战胜的还是我。我如果死在乱军中,人们还以为我死在逃跑的路上。今天,我要死得光明正大,天下定有了解我的人。”这时,蒙古大将想要逼迫他投降,就对他用刑。陈和尚宁死不屈,先斫足折胫,又从口到耳割开他的脸部,陈和尚喷血呼叫,至死不绝。时年41岁。 蒙军主将佩服他的忠义,以酒洒地祝祷:“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同年六月,金哀宗为表彰完颜陈和尚的忠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 塑像立褒忠庙,刻石立碑纪其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虾蟆

说到金末名将,我又想起郭虾蟆,虾蟆就是蛤蟆。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甘肃会宁县)人,金朝名将。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

金宣宗时,郭虾蟆与兄郭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

金国灭亡后,西部州府无不归降蒙古,只有郭虾蟆坚守会州孤城近三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大军并力攻城。

郭虾蟆感到城将不保,但仍决意死战到底。他烧毁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以示必死决心;命令集中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又杀牛马慰劳战士。

在郭虾蟆的抵抗下,蒙古军的攻击受挫,但独木难支,蒙古大军攻击越来越猛,会州城内死伤越来越多。

眼看城破在即,郭虾蟆命人堆积柴草在州官署,召集家人和城中将校的妻女,准备亲自焚之。

火越烧越大,郭虾蟆率领将士在大火前面做好战斗准备等待蒙古军。

蒙古兵蜂拥而至,郭虾蟆率领剩下的人战斗良久,弹矢尽绝,有些人就挺身跳入火中。郭虾蟆站到大草堆上,以门板掩护,射出二三百箭,百发百中,箭射完了,就把弓和箭扔到火中,自焚而死。

会州城破,城中无一人投降。

因为郭虾蟆在当地的深得人心,他死后,当地人立祠祭奠他。后来,在郭虾蟆祠的原址上,当地人建立起靖远城隍庙,庙中城隍便是郭虾蟆。死后成了当地保护神,郭虾蟆也算死得其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大眼

说起郭虾蟆,联想到蛤蟆的大眼睛,我又想起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杨大眼

杨大眼,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氐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名将,武都(今甘肃武都东南)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他的名字也够奇葩)之孙,为侧室所生,以行走迅捷著称。

杨大眼的经历和历史上的将军并无大的差别,无非是打打杀杀。身为将帅,杨大眼经常身先士卒,冲突坚固阵地,出入英勇无畏,敌兵碰上他的刀刃者,无不立即身亡。南方敌人前后所派遣的督军将帅,听说对手是杨大眼,军队未渡长江,个个都害怕不已。甚至传闻,淮泗、荆沔一带民间有孩子啼哭的,父母一说“杨大眼来了”,全都吓得不敢哭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杨大眼是否是大眼睛,历史还真有记载。

王肃(东晋丞相王导后代,后投奔北魏)族弟王秉曾对杨大眼说:“在南边时听见您的名字,我以为你真的是眼睛如车轮大小。今天一见,原来与常人差不多。”杨大眼说:“两军旗鼓相对,我杨某怒目圆睁,足以使您目不敢视,何必要眼大如车轮。”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杨大眼的妻子。

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于骑射,自个儿来到军中看望大眼。等到攻阵游猎的时候,杨大眼让妻子潘氏披挂戎装,与他或是一起鏖战沙场,或是齐驱林壑之间。战完回营,一起坐于大帐之下,面对大眼众多幕僚牙将,谈笑自如。当时有人指着她对别人说:“这便是潘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