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03年,慈禧太后残忍杀害了一名中国记者,引来国内外舆论强烈抗议。

《大公报》《中国日报》《泰晤士报》纷纷发文谴责清政府,鲁迅也在后来的文章中提到过此事。

可以说,这名记者的死,成了人们心中意难平的憾事。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这名记者,此人到底做过什么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俄密约

清顺治期间,沙俄便开始在我国东北一带活动,还偷建了尼布楚城。

面对对方的入侵,清政府并没有做出明确回应,这给了对方进一步祸乱东北的机会。

到了康熙年间,台湾得以收复,吴三桂等三藩问题顺利解决,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问题才开始被统治者重视。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我们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份条约。

虽达到了以战止战的效果,但也失去了部分土地。

后来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项条约是“失地之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约签订后,得到土地的沙俄居然还认为是自己吃亏了,沙皇彼得一世很直白的表示,沙俄必须占领黑龙江。

这个言论并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临时决定,而是沙俄未来数百年的战略目标。

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后,她不但非常认同彼得一世的观点,还进一步提升了黑龙江的战略地位,认为这里将是沙俄远东政策的中心。

1857年,沙俄派兵强占了黑龙江下游,并建立了诸多据点。

因当时局势原因,清政府没有增兵抵御外敌,这提升了沙俄侵占黑龙江的信心。

当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攻占广州后,沙俄知道机会来了,马上提出与清政府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边的英法联军已让清政府忙得焦头烂额,一听到北边的沙俄愿意和谈的消息,慈禧太后马上派人进行交涉。

于是中俄先签订了《瑷珲条约》,不久又签订了《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都划给了沙俄,以换取短暂的平稳。

这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不平等条约之一,也是平民反俄运动的导火索。

这项条约生效后,黑龙江地区爆发了抗俄运动,仅是参加团练的就有3900人,另外部分清兵也加入了这场抗争之中。

虽然平民们对割地求和深恶痛绝,但是清政府早已没了斗志,仅靠民间运动,哪能收复失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俄成效越来越差,沙俄以为黑龙江为跳板,将势力延伸到了更多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8年,沙俄占领了一座盛产砂金的小岛,致使在此工作的青岛工人受尽屈辱而起义反抗。

后来沙俄又登陆青岛,遭到更多的青岛工人顽强抵抗。

工人们不惜以命换命,最终双方损伤惨重,沙俄胆寒不敢继续前进,我们才暂时保住了青岛。

沙俄陈兵于东北,并不断向清政府施压,迫使清政府阻止起义军,给爱国人士增添了诸多困难。

讽刺的是,抗敌大军没有战死沙场,反而被昏庸的统治者瓦解。

1896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两国签订《马关条约》的第二年,沙俄新王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庆贺。

不料对方以两国联合防日为理由,逼迫他签订了《中俄密约》。

条约规定,沙俄可以在清朝领地的所有口岸自由部署舰艇,并在黑龙江、吉林、海参威一线修建铁路,该铁路必须保障沙俄物资顺利运输。

除此之外,沙俄银行也进入东北地区,沙俄对此地政治、交通、经济等方面的渗透由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已经实际控制了东三省,只是在名义上,清政府依然是东三省的掌权者。

到了1903年,沙俄再次向清政府施压,索要东三省的更多控制权。

年近七旬的慈禧过惯了被欺负的生活,又专注于内斗制衡,竟默认了再次谈判。

在清政府和沙俄的谈判中,新的《中俄密约》已具雏形。

内容分为7项,其中在东北地区的各项权益规定中,沙俄提出了经济、主权、外交等要求,清政府一一应允,大有将东三省拱手让给对方的意思。

另外条约中还特别指出,不能变更蒙古的行政组织,意在以东三省为跳板,谋取蒙古的殖民权。

这项密约的敲定过程,完全是沙俄占主导,清政府只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不过就在新的《中俄密约》正式颁布前夕,一个记者彻底改变了一边倒的局势,甚至还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如何能改变当时的局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荩曝光《中俄密约》

就在清政府与沙俄商讨密约时,在天津当记者的沈荩也在关注着这件事。

那时的天津是非常复杂的地方,不但有清朝官兵和平民,还有西方人。

《苏报》主笔章士钊曾表示:

当时联军屯兵在天津和大沽一带,可以直接威胁到北京,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军队的机动性很强,对各个沿海城市也有一定震慑作用。

沈荩选择在天津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想通过西方势力推翻清政府。

这个想法不但大胆,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简直是以下克上。

因为以往的各种变法运动,都希望以清政府为主导,进行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荩曾经也有类似的想法,甚至一开始特别推崇戊戌变法,还与谭嗣同交往过密。

只是随着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沈荩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

他认为,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是不现实的,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创造更进步的中国。

来到天津后,他依靠职务之便与八国联军取得联系,进而获得了出入租界的资格。

同时京津地区的政府和工商业人士也因为这个原因,与沈荩关系很好。

在上流社会站稳脚跟后,沈荩的关系网和情报网一直延伸至宫中,对清政府的政治动向渐渐有了更多了解。

了解到清政府没有救国之心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

要将旧中国变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他尝试培植反清组织时,一条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中俄之间的秘密条约。

一直以来,日本和沙俄都想得到东三省。

双方通过各自结盟的方式,试图在外交和政治上迫使对方低头,以便夺取更多土地,获得更大主动权。

沙俄对东三省的布局比日本早,占了时间和战略的先机,所以它的优势更大,入侵的土地也更多。

也正是这个原因,其他国家认为沙俄获利太多,影响了各国的利益平衡。

于是向其施压,最终促成了《交收东三省》条约,拟将所占之地还给清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沙俄本就不想放弃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这份条约刚签完,他们就反悔了。

在条约规定期间内,他们不但没有撤兵,还强迫清政府前来密谈,企图通过新的密谈内容,加强他们在东北地区的控制。

这份密谈的结果,便是上面提到的新《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敲定后没有立即公布,当时清廷的外务部官员暗中将此事透露给日本人,引起了日本人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沈荩也探知到了这条消息,并得到了一份草稿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上面一条条卖国求荣的条约,沈荩大为震惊。

他明白,如果这份密约正式签订,东三省甚至是蒙古地区都将彻底落入沙俄手中。

尤其是如今局势紧张,一旦密约生效,还有可能勾起其他国家加速蚕食中国的脚步。

到那时,是否推翻清政府已经没有意义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会过上比亡国奴更悲惨的生活。

沈荩深知事情的严重性,不敢耽误时间,马上将草稿文件发给天津《新闻西报》。

第二天,条约内容通过报纸迅速扩散至大街小巷,全国人民都充满了愤怒。

《中俄密约》泄露后,文件自动失效。

日本马上与沙俄展开谈判,试图再次与沙俄达成联手侵占东三省的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民间虽爆发了多起抗议活动,但破罐子破摔的清政府不但没有做出解释,甚至命人抓捕了沈荩。

对于沈荩来说,这一幕何其熟悉。

他的好友谭嗣同便是这样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而公开了卖国文件的他,必然也是九死一生。

沈荩被抓时是1903年阴历六月,刚好赶上光绪皇帝的出生月份。

按照规矩,六月是“万寿之月”,不能用极刑。

可慈禧太后对沈荩恨意极深,下令马上将其斩立决,又想到宫廷上下正在准备自己的寿辰大典,于是就将斩立决改为杖毙。

从斩立决改为杖毙,是更加不人道的方式,这意味着沈荩将被活活打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荩之死

1903年,沈荩被狱卒带离监狱,准备执行杖毙之刑。

在唐朝,杖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

受刑者的腹部会被切开,然后狱卒对准其臀部进行捶打,不但残忍,而且十分具有羞辱之意。

沈荩所要遭受的杖毙,比唐朝时期的更恶劣。

施刑者并不切开他的腹部,所以沈荩的死亡过程会更缓慢,被刑杖捶打的时间更久。

8名狱卒对着沈荩的四肢和背部连番捶打,一直持续了4个小时,打得身体已成一滩烂泥,骨头尽碎,血肉模糊。

根据资料记录,沈荩没有求饶喊叫,人们都以为他被活活打死了。

正当监刑官员准备处理尸体时,只听到沈荩虚弱的声音:速用绳绞死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荩受刑以杖毙,又以绞刑而死,死去的每一幕都被人看在眼里。

民众沉浸于沈荩之死的震惊与哀伤之中,不约而同组织起抗议运动,连着外国人也加入其中,纷纷指责清廷

《中国日报》撰写了一篇悼文,其中有一句“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成为后人评价沈荩的常用语录。

《浙江潮》也发表悼词追忆沈荩,激起了众多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

后来鲁迅先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也引用了这首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记者莫理循是沈荩的好友,他欣赏对方的人品,也佩服沈荩的革命精神。

在得知沈荩被杀的消息后,莫理循在《泰晤士报》上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沈荩的文章。

莫理循的文章引起了更多外国人的认可,外界纷纷指责慈禧太后的无道,令后者面色难堪。

而随着沈荩事件不断发酵,中国的局势也迎来了变化。

在莫理循的鼓动下,日本与沙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双方在东北问题上的谈判已无出路。

于是在沈荩去世的第二年,日俄断交,爆发了规模浩大的战争。

这次战争让俄国实力大损,也加剧了沙俄内部矛盾,推动了后来苏联推翻沙俄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沈荩作为爱国之士的代表,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他是伟大的,在近代屈辱史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他又是不幸的,用自己的生命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黑暗,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可以说,正是一个个像沈荩一样的人,抱着必死之心,扛起了国家复兴的大旗,成就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如今我们再看那段历史,可能更多的是无尽的唏嘘和无奈的悲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晚清“沈荩案”扑朔迷离,有猜测为泄露中俄密约》中国文化报

《陈荩:君死之日,犹生之年》中国青年报

《中国史上第一次殉职的记者沈荩:被慈禧打死》凤凰网

《1903年“沈荩案”及其影响》中南民族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