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馆藏级艺术家”是指那些作品被中国国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重要文化机构收藏,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庆国(笔名沁歌),生于1946年,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兼诗人、作家。中国画水墨“浑元技法”创始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书法师;中国国礼艺术家;中国中央电视台《艺术名家》艺术导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创作与国画创作方向客座教授;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美协副主席;日本东京画院高级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华百年英才人物;文化部授予“中华文化终身成就奖”等。

冯庆国先生书画、国学秉承祖传家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跟随绘画大师岑学恭学习山水画;1965年19岁时报考四川美木学院,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但因“政审”不合格(家庭出身问题)而被拒入学。后相继担任专职美工师、报社记者编辑(美编)工作。七、八十年代出版了许多年画、连环画。

经过六十年的不断总结和大胆探索,冯庆国已成为集中国书、画技法之大成的著名书画家,所书所画气韵生动、意境高远、风格独特。其画作常常融诗、书、画于一体,人文、美学价值较高。特别是他独创的“浑元技法”,这种技法的特点可谓:“浑然融汇,易移凿痕;多元生化,意趣天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早在本世纪初,冯先生这种独创画风和精妙书艺就广泛受到中外绘画界的关注与青睐,引来众多外国留学生登门向他拜师学艺。海外许多高层人士和藏界朋友对他的书画爱不释手。比

如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对他的作品赞叹不绝,多次收藏他的作品,并为他题词:“诗书寄情,水墨创新”。还亲自为他撰写艺评,给出了高度评价。

冯庆国先生书画作品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功底深厚。他诗书画并举,文史哲齐具,创作涉猎广泛。有众多书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问世,故被中外业界誉为当代艺术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家鉴赏与收藏

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鉴定专家:单國强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彩的层次变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冯庆国所创作品自然雅致、气韵生动、意境高远,并以其独创的水墨“浑元技法”而名扬四海。其笔下的水墨丹青,浑然融汇,易移凿痕,景色多元生化,妙趣灵动,以丰富体现内涵,以画意表达人文情怀。

“墨中有彩色,彩中藏墨意。”冯庆国深得中国传统水墨画精髓,其笔墨可谓极其精妙。点画勾勒中,运转自如,线的韧性、丰富性,使画面具有韵律美、形式美。笔墨在潇洒中控制,飞动中严谨,简练中多变,看似散淡洒脱,却透露出对传统笔墨的创造性运用;在意境塑造上,生命张力尽显,通过对水墨的泼、积、破与笔线的勾、皴、擦、染,或浓重或淡雅,或深厚或萧瑟、峰峦出没、云霞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富有生气,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山水画卷的形式表达的淋漓尽致。

画作是静的,气韵是动的,这种静与动,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是自然而然的“道”,是自然与人“天人合一”。他将山水与心灵的静默浑然融合为一体,展现一种和谐宁静之美。观其画作,仿佛他站在高山之巅,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魄,俯瞰天地万物,将苍山险峰的万千仪态,春树秋叶的时光变幻、飞瀑激流的迂廻灵动,汇于心而凝于情,倾其墨而化为彩,赋于画中的山水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书法方面,冯庆国的作品表现出他对笔墨的精湛驾驭。一笔一划,意态纵横,俯仰之间,结字俊秀,幽若深远,气宇融和,冯庆国以生动的笔墨、博大精深的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书法用笔精熟稳健,婉转自如,神采飞扬,洒脱沉稳,既跌宕多姿又清秀典雅,笔迹流水行云,感情随之自然流露。

郭熙《林泉高致》载:“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奢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同赏山水,唯有心静意定、身闲趣逸者能与山水亲近融合,才能真正发现山水自然之真美。书画同源妙笔生,而笔墨所映照的,正是冯庆国的心襟气象与人格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后语

冯庆国先生的作品有继承、有发扬、他的创作注入了他的灵魂所在,凭借深厚的传统基础,以特色鲜明的美学风范,创造了现代艺术的新高度、新意识。冯庆国先生的作品中所独具的历史传承、艺术革新和时代文化,将进一步被认识。

文/马新华(著名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