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晨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家境一般,700元买一条裙子,过分吗?
之前看一个女孩在抖音问粉丝,激起热烈讨论。
有人说,难得喜欢,贵就贵点,其他地方省一下就可以了。
有人说,既然超预算了,就不该买。
还有人说,自己月入两万都不会买这么贵的裙子,家境不好,还是省省吧。
听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买或者不买,本身也没什么对错。
图源:Pexels
但从一件衣服上,折射的是我们对物品的态度。
而我们对物品的态度里,其实是我们对自己需求的态度。
01
不能好好
对待需求的人,怎么了
我的朋友小小,是一名程序员,收入挺高的。
但她对需求的态度,就很敷衍。
衣服大多都是网上淘的。
上周搬完家,她跟我说,除了羽绒服,基本没有一件超过200块钱。
不止衣服,书喜欢淘二手的。
手机用杂牌的。
当然,买便宜东西是一个人的自由。
但重要的是,她买的东西自己都不喜欢,也看不上。
可她一直忍着,没想过要去买自己真正喜欢的。
图源:Unsplash
为什么?
她说,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小时候家里很穷,自己的衣服鞋子,都是哥哥们剩下的。
连内裤,都是拿哥哥穿旧的改小了再给她。
她没有自己的玩具,没有自己的房间,连发卡、头绳都没有。
因为妈妈嫌麻烦,一直是自己给她剪最短的短发。
她反抗过,但最终都是挨打挨骂,说她自私、不知足、不孝顺。
有一次,她憋了很久跟妈妈要三块钱买一本字典。
刚张口,妈妈就转身过去抹泪。
二哥在一边儿说:家里这么穷,你就别这么不懂事儿了,看把妈都气成啥样儿了。
那一刻,小小觉得自己就是个只会为难父母的罪人。
小小说,如果我小时候能被好好对待的话,我绝不会这样对待自己。
02
两种父母,
养出两种孩子
为什么小时候没有被好好对待,长大就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呢?
因为,一个人的需求被如何对待,影响的是他对自己的体验。
在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经验组织原则。
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由经验带来的。
而经由这些经验,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成为了我们的经验组织原则。
图源:Unsplash
简单说,就是:我们的需求被怎样对待,就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
就像小小,想给自己多花点儿钱,内心总是会冒出这些声音:
“你怎么又乱花钱了?” “你怎么这么自私?” “你总是贪得无厌”。
小小的经验组织原则就是:我是个女孩儿,我很差劲,我应该被随意对待。
说到这你可能会好奇,难道需求满足不了,都会留下一辈子的创伤吗?
当然不是。
孩子的需求是否被满足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需求被如何对待。
拒绝孩子需求时,父母的态度一般有两种:
1、带着愤怒和羞辱拒绝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儿” “你太自私了” “你凭什么要?”
图源:Unsplash
这种拒绝就是在说:
你的需求是不应该的。 你提了一个坏需求,你也是坏的。
这样的拒绝里,充满否定,不仅仅是否定这个需求,同时也在否定这个人。
2、不含敌意的坚决
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
一个概念,叫做“不含敌意的坚决”。
父母当然可以拒绝孩子,但不要带着敌意。
上周我去见朋友,她和孩子的互动让我挺有感触的。
大家一起坐地铁,孩子想在地铁上奔跑。
朋友怕危险,制止了她。
图源:Pexels
孩子很大声地说:我生气了!
朋友没有生气,反而是很温和地说:我听到你大声说生气,我知道你生气了,没关系,你可以气一会儿。
这个拒绝里是在说:我无法满足你,但你不是错的,你的需求很正常,你也可以有你的情绪。
你没有被满足,不是因为你的需求不对,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爱你。
而是一些客观原因。
当父母不含敌意的拒绝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
创伤与恰到好处的挫折之间的差别,就是养育者的态度。
如果这个态度是积极的,可消化的,那对孩子来说,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经由这个挫折,孩子就理解了,并不是我所有的需求都会被满足。
03
小时候没被
好好对待,怎么办
小小最近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她一直不喜欢男友,是因为一直觉得男友总是不重视自己,敷衍自己的需求。
有一次,她想买一件1000块钱的衣服,问男友,我可以买这个吗?
男友看了看衣服说,挺好看,很适合你呀,喜欢就买吧。
她又反复问,真的要买吗?
男友:想买就买呗,纠结啥呀,你自己买个衣服还用问我?
她开始发脾气,我问问你怎么了?
图源:Pexels
男友愣了一会儿,走过去,抱住她,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
你当然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你有这个自由,如果你希望我为你买,我也愿意给你买。 我是想说,你不需要问我你可不可以买。 你不需要得到我的允许才能买这件衣服。
否则,她就不敢去满足自己。
因为在她的内心里,有需求和满足需求,都是羞耻的。
而这,也是需求不被好好对待的人的通病。
图源:Unsplash
成年后的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重新学着照顾自己。
莎兰·汉考克在《权力关系课》中提到,可以从“需求”和“边界”两个维度来疗愈。
1、首先,就是要确认和接纳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像小小一样,总是觉得,我的需求,只有被别人善待了,才能证明它是合理的、可以存在的。
我需要别人来同意、允许我的需求存在。
但这是一个误区。
别人对我们的回应/满足程度,跟我们需求的合理性无关。
跟我们自身的价值,更是两回事儿。
要知道,生而为人,想成长,我们本身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需要。
图源:Unsplash
比如,抖音女孩儿想买那条700元的裙子,她有让自己变得光鲜亮丽的需求,不管网友说该买还是不该买,她的需求都没错。
你可能也有休息、刷剧、买买买的需求,不管别人或者现实是否允许,你的这些欲望和需求,本身就合理。
你需要的就是看到和接纳自己的需求。
比如你可以这样做:
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尝试去回忆那些需求没被好好对待的时候,看到那个受伤的羞耻的无助的自己,温柔地告诉自己:
嗯,你想要被关注。 是的,你想要被看到。 你想要吃很多好吃的,你想要得到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 你想要被好好的照顾,想要很多很多的爱。 这些都是可以的。
无论别人怎么对待我的需求,它们都不是可耻的。
图源:Unsplash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可以慢慢形成新的经验组织原则:
我的需求是合理的,我不需要为我的需求感到羞耻。
而且,我可以决定是否满足这些需求。
2、其次,划清我们的价值与他人的反应之间的边界。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羞耻感,往往时因为,我们觉得被拒绝就是我们自身价值低。
但其实,别人的反应不能证明我们的需求是否合理。
同样的,外界反应也不能定义我们的价值。
怎么才能更确定这一点呢?
我们需要找到并不断确认自己的内在价值。
比如,你可以养成记录自己“内在价值”的习惯。
图源:Unsplash
经常把想到的优点或者价值点记录下来:
“我很善良”“我擅长写作”“我特别真诚”“我很努力”等等。
注意,这些价值是内在的不受外界影响的价值,所以不要是“我能哄爸爸高兴”“别人都很喜欢我”。
当我们自我怀疑的时候,不确定的时候,都可以翻出这份“价值清单”。
不断告诉自己:我是有价值的,不是不值得的。
这样的时候越多,我们越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越能不在意他人的反应。
图源:Unsplash
生而为人,我们从不应该被贴上“羞耻”的标签。
去学着满足自己的需求吧。
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吧。
其实,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除了把钱花在衣食住行上,还有一种,能够让人感到更深刻的满足,那就是把钱花在提升自己的事情上。
比如,报一个感兴趣的乐器班、私教课、语言班,学习一项新技能,探索一个新领域。
这些钱带来的满足感,虽然不如一条裙子,一个名牌包来得及时。
但你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感。
因此,很想给大家推荐我们推出的「心理倾听师课程」。
你将学到很多心理学知识。聆听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实现自我提升。
还将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亲子教育、工作职场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学习结束后,它能为你带来一份还不错的副业收入。
只要你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花费1.9元来体验一下3天的试听课程。
试听结束后,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要不要参加后续的完整课程。
扫码添加顾问
获取课程链接
我想,一个人有多爱自己,并不是看ta给自己花了多少钱。
而是ta带着怎样的心态花钱?以及把钱花在了哪里?
花钱投资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不依附于别人提供的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
我想,这才是爱自己最靠谱的方式。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