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大都很了不起,宋太祖赵匡胤也毫不逊色。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以来的诸侯割据,以仁厚建国,体恤百姓,肇启了宋代文明和经济繁荣。要说赵匡胤有什么不足,无非说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最终使北宋遭受“靖康之耻”。
赵匡胤是英明的皇帝
赵匡胤为什么”杯酒释兵权“?唐末以来,皇权衰落,藩镇称霸,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止。就连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陈桥兵变“,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正是吸取了上述教训,用”杯酒释兵权“上收了兵权,形成了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彻底消除了军权对皇权的威胁,保证了朝廷的稳定。要说赵匡胤重文轻武也不对,在他当皇帝期间,宋朝的文官没有武将受重视,第一良将曹彬因为功绩卓著,出任了执掌兵权的枢密使。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此举使中原政权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其后的后周世宗柴荣颇有雄才大略,曾率大军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时赵匡胤是后周第一大将,冲锋陷阵在前。在后周大军收复瀛、莫、宁三州和三关,正要攻取幽州时,柴荣因为病重,不得不班师回朝。柴荣病逝后,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按照“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已经统一了南方,北方只剩下北汉和未收复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两次进攻北汉,都因为辽国出兵援助,没有如愿以偿。对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估量了辽国的实力,做了两手准备,一是打,二是买。为此,赵匡胤设立了“封桩库”,准备用数百万两银子买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辽国不同意,那就用这笔钱招募军队,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州。可惜赵匡胤未能实施这一计划,就突然去世了,留下了遗憾。
北宋亡在赵光义的后代
继任赵匡胤当皇帝的是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他是文人出身。赵光义先灭掉了北汉,然后就想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众将认为军队疲惫、准备不足,反对继续进军。但赵光义坚持北伐,结果宋军在高粱河被辽军大败,赵光义中箭,坐着驴车逃回来。七年后的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再度派大将曹彬、潘美等率领三路人马北伐,又遭败绩,折了名将杨业。在宋太宗时期,与宋太祖的御驾亲征不同,赵光义对将帅进行遥控,授予计划和阵图,还派出了监军。但战场变化很多,此举让将帅被动地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在两次伐辽失败后,宋朝转攻为守,开始重文轻武。
到赵光义儿子宋真宗赵恒时期,辽国大举进攻宋朝。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打退了辽军,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就此维持了百年和平。从那以后,宋朝实行了花钱买和平的路线,与西夏的关系也同样处理。在宋仁宗时期,和平时间较长,实现了”仁宗盛治”,这也是北宋的顶峰时期。后来,宋神宗、宋哲宗时期,北宋因为改革陷入“党争”,使皇权失去制约,并与民争利,看似强大的北宋潜伏着危机。
“靖康之耻”恰恰是宋徽宗玩物丧志,让奸臣当道,使朝堂失去平衡,军队腐败、民不聊生,以致于做出“联金灭辽”这样的决策,引狼入室,自取其辱。在一个朝代的末期,皇帝的昏庸往往是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北宋一样没有例外。而且,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北宋的皇帝都出自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一系,与赵匡胤没有直接关系了。
毛主席在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与唐太宗李世民是被相提并论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