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华大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不仅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更是很多科研人的事业目标。

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副校长却在名利双收时毅然决然辞职,为的是创办西湖大学。

这个人就是施一公。

他所筹集创办的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办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施一公曾扬言,用5年时间赢过清华。他为何要创办这所大学?如今5年已过,学校发展如何?他当初的誓言实现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一公出生书香门第世家,经过父母栽培,从小对学习颇为感兴趣,尤其对数学和生物表现出特别地喜爱。

17岁的他凭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获得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也从此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更为他日后的事业追求打下基础。

在校期间,施一公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从清华毕业后,面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留学邀请,他决定出国攻读博士。

这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在学术上有更高的建树,更重要的是想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研经验,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外,施一公一心钻研生命科学、攻克科研难关,但他始终没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国。

自2003年起,施一公每年回到清华大学讲学,帮助母校建设生物学科。

2008年,面对国外科研机构的重金邀约,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拒绝并笃定归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后的施一公凭借卓越的科研成果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不仅亲自躬身科研,更带领无数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步入学术研究之路。

2012年,在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他所带领的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这是对施一公科研能力的肯定,更让他看到未来生命科学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一公也发现现有公立学校在培养科研型人才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短板。

按照当前的教育体制,唯有那些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能进入名校,享受优质的科研条件。

怎么才能够让那些被屏蔽在高校门槛外,对生物、医学等有独特天赋和热爱的人也能够享受到同样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呢?

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将自己在国外所学传授给中国学子,为中国生物科技发展培育人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一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而这个想法是史无前例的。

施一公并没有仅仅让它停留在想法阶段,而是主动付诸行动。

2015年,施一公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在这期间,施一公也并没有停歇,而是规划着这所民办大学建设和教学培养的路径。

施一公想要扔掉过多的应试教育内容,采用“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走精英教育之路,第一批只招优秀博士生,并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培育生物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苦苦等待后,施一公终于拿到国家批复。

2018年,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纵然不舍,但为了更多有志之士加入科研队伍,为了中国生物学科的未来发展,他还是选择放下过往的荣耀,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一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

凭借在学术和教育界的地位,经过施一公不懈努力,西湖大学创办的200亿元启动资金如期到位。

第二个难题就是师资问题。

好在施一公通过多年的教学,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其中不乏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得知施一公要成立这样一所大学,很多人慕名前来。

就这样,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帮助下,2018年9月,西湖大学迎来第一批新生——19名博士研究生,施一公的办学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22年起,施一公拓宽生源,不仅招收博士生,也开始尝试招聘本科生。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科学领袖。

不同于国内诸多大学采用分专业教学的模式,西湖大学前两年采用不分专业的模式,让不同文化、家庭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实现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发现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大二时,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学习机会,学校与世界多地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交换生项目或短期留学,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教育模式。

学校还会邀请国内外生物和医学领域大咖分享前沿科技,传授研究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领导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教育模式深受学生喜爱,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西湖大学本科招生已经持续三年,且年招人数已经从最开始的60人到如今的90人,其中不乏高考分数超过700多分的优秀考生。

这足以证明西湖大学这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正在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认可和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施一公在2024新生开学演讲中说的“西湖大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天下为己任,身体力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好自己应尽的责。”

这句话既是他对新生的勉励,更是他创办西湖大学始终坚持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生教育方面,施一公更是主张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新生“第一跑”,更亲自给学生讲座,分享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和经验。

短短数年,西湖大学在新冠病毒溯源、肿瘤诊断等领域便屡有突破。

上个月,牵挂着全国人民的渐冻症患者蔡磊还与西湖教育基金会签订捐赠协议,支持西湖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在渐冻症方面持续开展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然,五年过去,西湖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建校历史、学术研究基础方面存在差距,但西湖大学在学校环境、专业设置、教学资源上都可以和普通公立大学媲美,其在生物学、医院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投入,让进入西湖大学成为生物人的梦想。

施一公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他在西湖大学创立之初所说的那句“用毕生所学为祖国培育生物人才”,如今,他也做到了。

本文作者 | 柠檬夏

责任编辑 | 淡淡

翠策划 | 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