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全面侵华。南开大学因其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7 月 29 日凌晨,日军开始炮击位于天津市郊八里台的南开校园,当日下午,更是派出数十架飞机,对南开大学等目标进行重点轰炸,校园内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等建筑被夷为平地。
30 日下午,百余日军乘数辆满载煤油的汽车闯入校园,他们抢走图书馆藏书,然后四处纵火,教授宿舍及邻近民房也尽遭火焚,烟云蔽天,昔日美丽的校园沦为一片废墟。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合影(后排左一为周zl)
这场劫难使南开大学损失惨重,教学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大部分被焚毁,仪器设备被破坏殆尽,珍贵的图书典籍和成套的外文期刊遭洗劫,重达 13000 余斤、刻有《金刚经》全文的校钟亦被劫掠,损失按战前价值共计法币 663 万元。
然而,南开师生并未被打倒,他们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着 “愈难愈开” 的精神,一部分师生辗转南迁,与清华、北大共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和困境中弦歌不辍,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和弘扬着南开的精神,而南开校园虽遭此重创,却永远铭刻着那段不屈的历史,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南开大学,这所闻名遐迩的学府,其“南开”二字究竟有何深意?这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
据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南开求学时,也曾对这个名字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在南开学校课上的周zl(前左一)
“南开大学”这个校名并非一开始就有“南开”二字。
1904 年成立时校名为“私立中学堂”,后几经易名。直到 1906 年,天津乡贤郑菊如捐赠土地,学校换到了俗称“南开洼”的地方。
1907 年,学校迁入新址,依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南开”之名由此而来。 而“南开洼”,在天津话中,“开洼”是大坑的意思,或者叫大水坑。“南开洼”即是指天津南边的大(水)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解释,初听或许让人感到意外。 在天津,还有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地名,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周zl(左后立者)在南开学校时积极参加戏剧活动。图为他和学校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
“南开”最初指的是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 明朝时,这一带一片水泊,芦苇丛生,是明代天津八景之一的“南原樵影”所在地。永乐初年在此驻扎军队,屯田垦种,逐渐有了人气。
(http://www.333337.com.cn)
来源:http://www.hopedata.com.cn
(http://www.243fl.cn)
来源:http://www.cwwwd.cn
(http://www.99100.net.cn)
来源:http://www.1314999.cn
(http://www.csbar.com.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http://www.qicheng8.cn
(http://www.luqiuqiu.cn)
来源:http://www.hanbilou.cn
(http://www.iordanov.cn)
来源:http://www.luanxin.com.cn
(http://www.amhvn.cn)
来源:http://www.teamcrew.cn
(http://www.sicacoffee.cn)
来源:http://www.of80ibu.cn
(http://www.ccdmh.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http://www.zhaohu.net.cn
(http://www.feitong.net.cn)
来源:http://www.cnsilkroad.com.cn
周zl(前排坐者)与南开学校老师同学的合影
另有说法:张伯苓与“南开”的不解之缘
张伯苓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的一生都与“南开”紧密相连。据传,在筹划学校之初,张伯苓先生曾遍览古籍,寻找既能体现学校精神,又易于传播的名字。
#教育创作激励计划#
一日,他行至城南开阔之地,望着初升的太阳照耀下的广袤田野,心中豁然开朗,“南开”二字跃然脑海。这不仅是因为学校地处天津城南,更寓意着学校将如日出东方,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开启国家富强之门。
南开精神的孕育与传承
自“南开”之名确立以来,这所学校便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卓越的教育成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成为了南开精神的精髓所在。他强调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允公”),还要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允能”),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代变化(“日新月异”)。这一理念,如同一股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南开人。
政治人物的鼎力支持
在南开的发展历程中,不乏政治人物的鼎力支持。周总理多次回到南开,与师生交流,分享革命经验,激励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建设。周总理的身影,成为了南开精神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也让“南开”二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