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3月,张爱萍调北京任副总参谋长。

当时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正在以极大的魄力,领导实行军队组织机构和重大制度的改革,考虑到这一工作的艰难性,特意将张爱萍调回来辅助工作。

两人见面后,彭德怀目光灼灼地望着张爱萍:

“整编是要得罪人的,你有这个信心吗?”

“你有我就有。”

张爱萍干脆利索地回答。

彭德怀心里十分高兴:

“要干,就不要怕,要大刀阔斧!明天你们就搬到我这里来办公吧……”

后来尽管时隔多年,张爱萍依旧对此影响十分深刻,在纪念彭德怀95周年诞辰大会上,张爱萍曾说了这样一句话:

“彭老总是一个真正的人。”

似乎千言万语间,都汇总成这样一句话

“人家总是讲彭老总骂人,我说他不是骂人,是严格要求。”

彭德怀与张爱萍,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便已经相识。

1934年春,张爱萍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当年9月毕业,即被分到了红三军团第4师12团任政委。长征时期张爱萍又担任了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第13团政委。

而当时彭德怀正担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张爱萍后来回忆起彭德怀,也对这一段时期的经历记忆深刻。

彭德怀对部下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配合上彭老总刚猛的性格,最后都表现为一个特点——爱发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对彭老总的雷霆怒火记忆深刻,一些不了解的人也觉得,彭德怀喜欢骂人,但张爱萍却不这么认为。

“人家总是讲彭老总骂人,我说他不是骂人,是严格要求。”

总的来看,“严格要求”和“骂人”还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的。

具体的来看,就是看要求别人的同时,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很明显彭德怀可以做到,甚至还能做得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好。

张爱萍回忆起在彭老总麾下时,彭老总的表现是:

“彭总那时候打仗,他的指挥部一直都在最前线。无论身居什么样的高位,彭总始终艰苦朴素,与部下同甘共苦,仿佛一个苦行僧。”

在昔日红三军团时,张爱萍有一件事情,后来一直愧疚到了晚年。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当时红三军团为全军右路前卫。

当时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时,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搬家式的撤退,行军途中又是以甬道式行军的方式,因此被大量的敌军追赶。

红三军团打得最艰苦的一战,无疑是在湘江战役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渡过湘江以后,彭德怀下令,要求全军各部天亮以后到军团部集合。张爱萍当时也接到了电报。

但由于连日来的作战行军过于疲劳,张爱萍后来捏着电报竟然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

张爱萍赶紧率领部队赶紧到军团部集合,彭德怀盯着张爱萍,看得张爱萍头皮发麻。张爱萍永远忘不了那个眼神。

“那是彭老总铁青着脸,两眼直瞪着我。”

张爱萍的心里十分愧疚,于是主动报告:

“我不小心睡着了。”

原本张爱萍以为自己会受到处分,但彭老总似乎并没有怪罪的意思,只是喊了一句:“跟上。”

尽管彭老总脾气爆裂,但事实上却是爱兵如子,湘江战役如此惨烈,红三军团如此伤亡惨重,能够从重兵包围之中逃出来,已经很不容易,已经是这样辛苦,又怎么好意思再怪罪。

但张爱萍却将这件小事记了一辈子,晚年时谈到这件事,张爱萍还愧疚地说:

“我不能原谅自己,这一生中,我不知有多少次想起这件事,想起我自己,想起彭老总。”

张爱萍之子张胜,小的时候经常听父亲谈起这一件小事,却始终很不理解,一直到自己后来当了兵,并且也开始带兵,才理解了父亲为什么要几次强调。

张爱萍后来继续跟着红三军团、遵义、娄山关,一战一战地打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打下娄山关、遵义后,吴奇伟指挥国民党军两个师反扑,当时红三军团负责在老鸦山防守,张爱萍亲自率领11团防守老鸦山左翼。

尽管张爱萍顶住了优势敌军的进攻,但自己伤亡也非常大,当时张宗逊、黄克诚负责老鸦山山顶防守。

张爱萍跑上山去请求黄克诚,让他在侧翼打一下。

不知为何,黄克诚却坚持没有出兵,张爱萍大怒,于是返回阵地坚持硬抗,敌人见拿不下张爱萍阵地,于是转移主攻方向,黄克诚没顶住敌人攻势,阵地丢失,彭德怀又调来彭雪枫的两个团,这才将阵地又夺了回来。

红三军团在鸭溪开会,张爱萍不满黄克诚见死不救,会上当场提出,彭德怀大怒,将张宗逊、黄克诚撤职。

事后才了解到,黄克诚并非没有出兵,而是当时已经由张宗逊带着一支部队驰援去了,当时他所在的阵地兵力微弱,他实在是脱不开身。

尽管如此,黄克诚也没有辩解。

虽然有这一段小插曲,但也并不妨碍张爱萍与黄克诚之间的感情。

就从这一事例来看,红三军团出身的将领,大多都带上了彭老总的脾气和个性,有话直说,坚持真理。

“一个领导人自己很正派,带出来的部队风气也就正派。”

张爱萍始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畏的牺牲啊。”

红三军团二打遵义,还有一件事让张爱萍难忘,那就是参谋长邓萍牺牲。

邓萍是红军长征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员。

对于邓萍的牺牲,尽管时隔多年,张爱萍依旧没有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1月7日,红军首占遵义,并在此地开了拯救红军命运的遵义会议。

当时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结果在土城一战,遭遇失败,不得已临时改变北上的计划,而是转道西渡赤水河。

这也是红军四渡赤水河中的一渡。

当时薛岳指挥的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地方部队,纷纷自东向西压过来,打算聚歼红军,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毛主席下令东渡赤水河,也就是二渡,将敌人远远的甩在身后。

2月18日至21日,红军全部完成东渡赤水河的任务。

当时贵州王家烈的黔军根本就不能阻挡红军的脚步,又被打得丢盔卸甲。

1935年2月27日,红军决定重占遵义。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路线,

时任红三军团11团政委的张爱萍与团参谋蓝国清一起带前沿视察,躲在距离遵义城只有50米的一个草丛里。

当时的情况确实是十分紧急,如果不打下遵义,到时候薛岳率领的中央军就会涌上来,所以当时张爱萍也是有些无所顾忌起来。

时隔多年后,张爱萍回忆起这一战曾坦言:

“当时我们隐蔽在距离城墙不过50米的一个小山坡上,比一线步兵班发起冲锋的阵地还要近,这显然违反了作战条例。”

那一天很不凑巧的是,参谋长邓萍也来到了11团前沿,并跟着张爱萍一起到前沿侦查。尽管违背了作战条例,但邓萍考虑到战局的不利因素,所以也就没有顾及到危险。

当时兰国清也觉得前沿有些危险,劝邓萍赶紧离开,但邓萍没有听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侦查过程也十分顺利,但这时我军一个通讯员来到小山坡报告邓萍情况,汇报完成后,就飞快地跑下了山。

“他这一跑不要紧,却暴露了在山上邓萍的位置。”

由于距离城墙太近,敌人一排子弹打了过来,邓萍头部被击中,立时便倒在血泊之中。

当年那个场景,张爱萍怎么也无法忘记:

“邓萍正在和我说话,突然就倒在了自己的右臂上:九响枪的子弹击穿了他的头部,滚烫的血溅了我一身,我抱着邓萍,却怎么也挽回不了他的生命。”

邓萍对彭老总一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后,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13师,彭德怀任军长兼师长,而邓萍任军参谋长,彭德怀入党时,邓萍就在他身边。

红三军团建立后,邓萍继续任参谋长。

张爱萍强忍悲痛,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彭德怀,彭德怀气得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在电话里大骂张爱萍,电话那头张爱萍默不作声,任由彭老总发泄心中的怒火。

事后彭老总总结战斗经验,向军委汇报时,曾谈到了邓萍的牺牲:

“我们指挥员的位置比部队更靠前,故而我们的干部伤亡非常大。”

彭德怀后来找到张爱萍,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畏的牺牲啊。”

“为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张爱萍之子张胜回忆:

“父亲晚年,我们常在一起谈论对他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谈得最多的就是彭老总了。”

不过出乎预料的是,在张爱萍的回忆里,彭老总批评他的次数要远比表扬的次数要多。

张爱萍就曾与儿子谈论起来这样一件往事。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后,张爱萍写了一份侦查报告交给彭老总与毛主席。

报告先是被送到彭老总那里去,彭老总看后,立即就把张爱萍叫到了身边:

“这份报告你看过第二遍没有。”

张爱萍回答:“没有。”

彭老总又问:“为什么?”

张爱萍答:“我相信我写的不会出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老总将报告扔在张爱萍面前,让张爱萍拿回去再看看。后来张爱萍看了几遍,果然发现其中错了几个字。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战争年代,一些文案报告,只要意思大致不出错,写几个错别字,没什么大问题,

可无论是彭老总,还是张爱萍,都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甚至是当做天大的一件事来看。

张爱萍在战争年代便养成习惯,从左往右写字,当时人按照写毛笔字竖排的习惯,都是从右往左写字,张爱萍之所以和别人有区别,目的就是为了写起来方便,而且用毛笔是还不用担心粘在袖子上。

尽管彭德怀没有批评张爱萍写了几个错别字的事儿,可打从这儿开始,张爱萍每次写报告,都要检查一两遍才放心。

张胜后来回忆称:

“对彭德怀,父亲也说过,他并不是没有缺点,甚至是很明显的缺点,在有的问题处理上是错误的。”

可在张爱萍的心里,却始终尊敬彭老总,并视其为影响自己一生的人。

“一个人要立言、立行、立德,关键是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是张爱萍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张胜联想到了父亲对彭德怀的尊重,也觉得自己明白了很多。

“彭德怀和党内的有些领导人不同,他的部下对他的敬仰,不是听他的说教,不是因为他著书立说,而是为他的行为、品格、作风所感染,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跟解放军的许多将领一样,他出身低微贫寒,但在他身上,却丝毫没有流氓无产者的匪气和发迹后贪图享乐的农民阶级的短视。他刻苦、俭朴、不好声色、与部属同甘共苦的苦行僧主义,对我父亲影响极大。他们都不是享大福的人,而是做大事的人。”

彭老总真正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和部队基层,在他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几次调低了高级干部的工资,增加了营以下干部的薪金。

“彭总影响了我父亲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张爱萍并不是彭老总平江起义的老班底,但在漫长的革命战争生涯,两人曾有过共事,彭老总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他。

彭老总从来都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时常公而忘私,严格教育子侄一辈儿,他的侄子侄女们也都受他的影响。

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革命的低潮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率领平江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后期,中央为了统一在陕北地区的红军指挥,下令恢复红一方面军,为了便于指挥,彭德怀主动向中央提出,将自己一手创建的红三军团并入红一军团当中,成为红一军团第四师。

毫无疑问的是,红三军团过去一直是红军的主力部队。

巅峰时期的红三军团,下辖三到四个师,总兵力1.8万余人。

整个长征期间,作为红军主力,红三军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除参谋长邓萍牺牲外,大部分均壮烈牺牲,长征结束时,仅剩2000余人。

尽管是这样,彭德怀依旧毫无私心。

彭老总出身贫苦,是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元帅,但尽管如此,在他后来身居高位以后,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竭诚为人民百姓做事。

无论是对何人何事,彭老总都很认真仔细,如果有些事情他想不通,宁肯放一放,第二天再想。尽管彭老总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大老粗”,但他却并不是这样的人,凡是在彭老总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细致认真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彭老总的这份精神,时时刻刻感染者身边其他很多人。

张胜后来回忆张爱萍时说:

“父亲就是在长期的战争和工作中,贴近地目睹和感受了彭老总的“立行”后,对他的钦佩和敬仰在不知不觉中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