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香港曾对条例作出详细修改,一些过时条文中的地名、称呼会逐渐“变身”。不过很多人或许会惊讶:香港的地名、称呼,如今都已经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这样突然变换,是不是太麻烦。

对此《正观新闻》一句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香港已回归祖国27年,在法治层面进行拨乱反正势在必行。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香港政府此举没有丝毫问题,修改是为大局考虑。改掉一些殖民文化,也是保证香港稳定的必要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得从香港历史说起。大家都知道英国曾经因为看重香港的地理位置,所以强迫清政府签订过不平等的协议,一度把香港抢过去。

客观来讲,英国殖民香港时也确实投入过资源来建设这座港口城市,把香港逐渐变成东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贸易港口之一,所以如今香港不少城市规划或多或少都有继承港英时期。

但这些规划导致香港很多地名也是英国人所取,就比如说维多利亚广场、维多利亚港,这些地名一直就没有变过,哪怕是香港回归后也未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很多港英时期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都保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逐渐产生一个新问题:部分香港人的归属感不强。虽然香港已经回归,但一些英国留下来的相关用语就如同“洗脑”一般,很容易导致有人学偏,助长恋殖思想,尤其是青少年,他们还会形成长期记忆,以为还有很多方面未回归。

其实英国早在撤离香港前,为更好在以后介入香港问题就已经刻意留下过很多“暗雷”,比如有臭名昭著的“BNO护照”。简单来说,这就是发放给香港人一种英国海外领土居民的身份证明。

这个护照最开始是留给那些愿意去英国生活的香港人,可后来却成为英国用来搞政治阴谋的工具。在香港暴乱时期就有很多香港人拿着BNO护照,声称自己是英国人,声称“香港是英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时英国政府也多次拿这件事做文章,甚至一度有英国的官员声称:因为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所以它对香港“有所谓责任”。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仅发生在香港,那些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后来获得独立的国家大多都有被英国“暗算”过的经历——比如说印度。

当年英国为自身的利益,把历史上从未统一过的印度粘合到一起,搞出一个英属印度殖民地,巴基斯坦也属当时英属印度殖民地。

可后来英国无法维持殖民地统治,只能被迫接受殖民地独立,但英国又想给自己插手南亚留下一个“窗口”,所以就搞出“印巴分治”,刻意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间制造对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英国非要按照宗教信仰来划分领土,给巴基斯坦弄出一块“飞地”东巴基斯坦。同时英国还留下克什米尔问题,来作为引爆印巴危机的火药桶,这让印度、巴基斯坦对立大半个世纪,到现在双方还是死敌。

这些都足以看出:英国虽然实力不复当年,但“搅屎棍”的能力依旧显眼。而英国在香港留下所谓的BNO护照,其野心昭然若揭。后来随着香港秩序逐渐恢复,以及香港国安法的推行,就有一些港独知道他们在香港已经留不下,就拿着BNO护照跑到英国。

而他们会申请BNO护照,甚至想成为英国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从小接受英式文化,看的都是殖民文化,所以香港政府在全港范围内搞去英化意义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殖民文化该如何改呢?其实就像文章开头就已经提及过的,从两个方面下手。第一,地名,不再有“殖民地”存在,而是香港,一些英国王室名字、港督命名的街道建筑,如维多利亚公园需要取缔。

第二,称呼,不再有女王、总督的说法,比如其中有两个典型例子,即:以“行政长官”取代“总督”、“基本法和其它法律的规定”取代“女皇陛下”。这样一来,香港则能增强对大陆归属感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其实港内去殖化,也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传播,能进一步普及历史文化教育,帮助香港的新一代年轻人,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显然在香港的这一举措,也应普及到其他地区——比如以后的台湾。

如今台湾这么乱,就是民进党上台后不断在教育上下手,修改历史书籍、淡化抗日战争的影响,鼓吹所谓的台日友好,导致有一些新生代台湾年轻人对大陆没有归属感,毕竟环境对思想文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