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永幸河旁采煤沉陷区水域的“丰”景让人眼前一亮:一株株水稻乘着浮板整齐地漂在水上,稻穗日渐饱满成熟、长势良好,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水稻交映成趣。

在沉陷区水域上种水稻,这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淮河能源”)为修复治理沉陷区水域生态、把采煤沉陷区转变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实施的新课题。

淮河能源在安徽省内的煤矿位于华东腹地、淮河两岸,因长期开采煤炭形成的沉陷区呈现“下沉深度大、沉陷范围广、稳沉时间长、地下水位浅、积水占比高”等特点。

今年以来,淮河能源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实施“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科研项目,探索将采煤沉陷区水面打造成“漂浮式绿色稻田”,拓宽采煤沉陷区耕地找回途径。

“经过十多次试验,基于沉陷区水面和气候特征,校企双方已经找出株高矮、生育期短、抗倒伏能力强的6个水稻品种。”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崔红标是此次科研项目负责人之一,据他介绍,目前沉陷区水域种植水稻分为稻鱼共生浮板种植、浮筒种植和纳米膜模式种植三种方式,其中以稻鱼共生浮板种植为主,“通过上层浮板、下层隔水袋的立体结构,将水稻种在浮板上。”为弥补水面风浪对水稻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组还特意在稻鱼共生区外围进行浮筒种植,形成四面稳固的消浪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陷区上种植的水稻长势良好。人民网 胡雨松摄

水域上种庄稼,将种子种进“水里”只是第一步,在保护水域生态的前提下,完成追肥、除草等环节同样关键。

水域一旁堆放着大量花盆模样的器具,这是水稻的种植杯。水稻在岸上完成育苗后就会被移进种植杯中,同时放进去的还有适宜沉陷水面水稻种植的专用营养基质,依靠这些营养物质,“漂浮式绿色稻田”基本不用再进行后续追肥。即使试验田中偶有稻苗细瘦、植株矮小和叶片发黄等现象,也可以采用操作无人机精准喷施叶面肥,减少对水面影响。

目前,稻田中各品种水稻长势符合预期,南陵早2号水稻头茬亩产280公斤,收割后实施再生稻,亩产可再增加100公斤。数据显示,种植区水质同样得到显著改善,水稻种植后水体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相比种植前水体总氮总磷含量降低。

“淮河能源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力争破解煤炭行业发展难题。”淮河能源资源环保部陈晓辉介绍,通过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不仅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生动实践探索。

据了解,淮河能源在生产矿井采煤沉陷区实施动态治理,已形成深水区光伏、浅水区种植、岸线治理和陆域土地复垦的立体式生态修复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在首期试种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成功后,淮河能源还将在此基础上推行渔农互补模式,形成“水上浮床种植农作物+水下网箱养殖水产品”立体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沉陷区水面,又能恢复采煤沉陷区原有土地的部分种植功能,实现水面种植与水下养殖、水底增肥土壤与水面种植土循环利用、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三个统筹。(人民网安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