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丝竹起,何处不江南。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到“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里的“丝竹”指的就是丝竹乐。丝竹乐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传统的江南丝竹乐常以丝弦和竹管等器乐合奏为基本形制,其曲调典雅优美,风格谦和含蓄,江南水乡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声声旋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致使江南丝竹入世而不入俗,自有一股雅致在其中,形成了独属于江南音韵的地方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婉约的丝竹乐,缙云丝竹锣鼓在常规的丝竹演奏中加入了打击乐器,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交替或重叠进行演奏为主要特点,表现出跳跃欢快的情绪,使乐曲刚柔并济、婉转抒情、时起时伏、时张时驰、富有层次对比。作为一项非遗艺术,“丝竹锣鼓”在缙云已传承上千年。缙云丝竹锣鼓始于东晋祭祖的道教音乐,是在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时使用的音乐。到了唐宋时期,仙都皇帝祠宇和玉虚宫的道教器乐逐渐普及到缙云民间,再加之各种不同地方戏在流经缙云时,产生了一些交流和沉淀,令缙云的丝竹锣鼓乐融合了山歌、小调、高、昆、徽、乱、滩各路曲牌,形成了曲调悠扬,节奏明快、高亢激越等鲜明的地方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缙云丝竹锣鼓深为缙云广大民众所喜爱,常与传统的节庆和庙会活动相结合。除新春佳节、元宵灯会等传统节庆外,凡缙云境内的迎灯,迎案,婚丧嫁娶,皆有罗汉,莲花,推车等众多案队进行表演,必有丝竹锣鼓吹奏助兴,以娱神乐众。每到这些时刻,整个缙云县内可谓处处闻鼓乐,夜夜有弦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竹清丽之声,杂集粗锣细鼓。“文”而不“武”,“雅”而不“闹”,相伴相成,彼此衬托又各自出彩,不会互夺风头。正如谦卑含蓄的中国人,既有你进我退的礼仪,又有些互相竞争的意味,其最高境界是和谐共处、协同创新。丝竹所蕴含的不只是艺术魅力,还有中国人世世代代承传下来的处世哲学。在这丝竹锣鼓里,听的是音乐,赏的是故事,悟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一代代表演艺人们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