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石榴树上结樱桃》《花腔》,作家李洱出版的长篇小说虽只3部,但每一部都被评论界列入经典范畴。

第32届书博会期间,李洱携新版《应物兄》做客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与读者畅聊“今天的我们如何应物”这一话题。活动当天,他接受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专访,从连接其家乡河南济源和山东济南的古济水河聊起,谈及阅读、写作习惯以及茅盾文学奖作品《应物兄》相关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分子身上的光斑和阴影

来到济南,李洱想到了自己家乡与济南的联系。李洱生于河南济源的一个村子。济源和济南皆因济水而得名,这条古河道将两地连接在一起。李洱说,古代有两条大河被人格化了,一条是黄河,另一条是济水,济水穿越黄河而不浑浊,三隐三现百折入海,被称为“清济”,有君子品格。而“君子”人格正是《应物兄》涉及的主题之一。

李洱曾称“我们的应物兄,就是个君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必行、行必果,知、言、行,三者的统一”是作者通过主人公应物兄寄托的理想和期待。

写《应物兄》这部厚重的长篇,是李洱写“自己接触的人,打交道的世界”。

1987年,李洱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郑州教育学院(今郑州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兼作家,后调入河南省文学院成为职业作家,再之后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任职,2022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虽然工作岗位多次更换,但他的工作环境或工作性质一以贯之,一直在与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打交道。李洱跟中国文学馆有很深的感情,他曾赞叹:“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座博物馆,一个大千世界,历史和现实在那里交织。馆里有宝贝猫,有鲁迅和老舍等作家用过的茶杯、镇纸、台历等器物,会让人产生一种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

不过,像之前的工作一样,他首先要接触的还是知识分子群体。“我通过知识分子与世界打交道,而且看到了时代投射在这个群体身上的各种光斑和阴影,我试图在小说里描绘出这些光和影。”

一部《应物兄》,李洱写了整整13年。小说中,作者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小说中,主人公应物兄是研究儒学的大学教授,他所在的济州大学应时代潮流轰轰烈烈地筹建儒学研究院,并邀请身居美国的儒学大师程济世回国弘扬儒学,应物兄负责奔走操办此事。小说围绕应物兄辐射出大学教授、人文学者、科学家、媒体人等上百位知识分子,有的人充满理想主义,有的人追求现实功利,在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上呈现各种复杂情境。

《应物兄》是一幅当代知识分子的浮世绘,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围城》升级版”。著名作家金宇澄认为,要了解最近30年的中国知识界,看这部小说就够了。茅盾文学奖的授奖词称,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洱形容,就像蜗牛的触角、猫的胡须一样,知识分子是其所处时代最有力、最敏锐的群体。他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去关注知识者的诉求、希望、失败及对时代的深情思考。“但是,作品写作的过程非常艰难。知识分子和我们时代的关系中,有各种各样的悲喜剧。孔子时代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描绘和呈现知识分子和时代的紧张关系、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起伏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写作中还需把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放入其中,让每个人产生共情,不能是简单地讲一个故事。”

小说中,儒学研究院的筹建,历经了一条从学术机构到市政工程转变的精彩故事主线,但作者却不断将人物、情节延展和穿插开去,将小说写成百科全书式作品,引用大量的传统典籍,涉及历史学、艺术学、医学、生物学、语言学、流行文化等知识,整部作品庞杂、繁复、渊博。

84万余字的《应物兄》篇幅长、知识庞杂,分为厚厚的上下部,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对此,李洱说,所谓“长沟流月去无声”,《应物兄》是自动生成的,是自然而然生长的。

李洱自我解剖作品:“这部作品貌似枝枝蔓蔓,其实我在安排篇章结构的时候非常严谨,下了很多功夫。整个故事是一个‘春夏秋冬’的内在结构,一章一节、每个情节的插叙、补叙都做了精心安排,精心厘清了人物关系和篇章结构。同时,因每章如《论语》一般取头两三个字做标题,又给读者一种随意的质感。小说每个章节内部包含小冲突,但所涉及的人物、动物、植物都是平等的。鸟儿的啁啾、鱼儿之唼喋、人的讲话,保持着合唱般的平等、民主。大千世界里仿佛没有主次,这里万物平等,世界一片和谐。”

纷繁时代,如何应物

“这是黄河,它从莽莽昆仑走来,从斑斓的《山海经》神话中走来,它穿越了《诗经》的十五国风,向大海奔去。因为它穿越了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曲,所以如果侧耳细听,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声音中,听到宫商角徵羽的韵律。这是黄河,它比所有时间都悠久,比所有空间都寥廓,但那涌动着的浑浊和磅礴中,仿佛又有着无以言说的孤独和寂寞……”在活动现场,李洱为读者倾情背诵了一段小说中对黄河的描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中,应物兄来到黄河中下游的桃花峪,寻找勇担民族重任研究原子弹的双林院士,双林院士选择在去世之前,逆流而行,重走了一遍生命中最重要的驿站,桃花峪就是其中之一。面对滔滔大河,应物兄想到此人过往的艰辛岁月,不禁思绪潮涌、泪如雨下。李洱说,他基本上能背诵自己写过的文字,他记得写完这一段后,心情激动,出门吃饭时,一边吃饺子,一边流泪。这一段有历史回响般的激荡文字,也迅速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精神世界,带入小说人物波澜壮阔的人生之中。

小说里不同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呈现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身份认同感,其中有代表着理想精神和赤诚之心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双林院士、潜心做学术的文德能、在著书立说和成为文化名人之间煎熬着的应物兄,以及市场大潮下追逐物质和名声的学者们等。

李洱说,应物兄置身一个非常复杂、庞大,有温暖、有感情也有冷漠的世界中,小说把一个真实的世界摆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看到人物在面对真实世界时的表情、眼角皱纹的变化,看到他们心是软的还是硬的。“作者带着读者,也是读者带着作者,像潜入河水和大海一样,潜入我们这个世界。并非像孔老夫子曾感慨的‘逝者如斯夫’那么简单,这个世界现在来到了你面前,需要你作出回应和应对。”

在这个时代该如何“应物”,是李洱这部长篇小说想要探讨的话题之一。生于乡村的应物兄,本来叫应小五,初中班主任帮他改名应物,后来出版社为其出书,错加了一个敬称“兄”字。何谓“应物”、何以应物,小说中也作了交代。和尚释延源问应物兄名字是否取自欧阳修的名句“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应物兄不置可否,但心里自己念叨能否“既应物又执道”。在这个主人公身上,作者阐述了很多应物处世的哲学理念,比如,“应物而无累于物”“应物随心”等。应物兄的名字、话语、行为等处处呈现知识分子的现实选择和精神困境。

李洱也以非常哲理的方式,再一次阐述了“应物”。他说,简单来说,应物就是跟这个世界打交道。“应物”也包括通过运用各种知识、语言去跟人打交道。“比如,当你通过语言表达某种态度时,你要侧身而过,给与你态度不同的人一个通道。为什么?因为你对世界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你把你的观点和想法发挥到极致,道理讲到极致,就可能会对另外一个人构成伤害,最好给别人留下空间。”

谈及应物的态度,李洱说,在这样一个纷纭复杂、变动不居的世界里,我们每个敏感的人都会感到痛苦,会有不想看到的黑暗部分,而人们面对痛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逐渐适应,成为某种黑暗的一部分;还有一种方式,也就是知识分子应该保有的方式,是去了解、认识黑暗,但时刻保持警觉和警惕,反对它,质疑它,或许会发现其中一部分包含某种希望,你要把希望和光明择出来,尽你的可能赋予它更大发展空间。“这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正直的、良心未泯的人,应该采取的应物态度。”

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是李洱从第一部长篇小说《花腔》就试图去聚焦的问题,《应物兄》相当程度地触及了这个问题。

谈及如何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李洱说,21世纪来临的时候,很多知识分子、作家认为已经解决了个人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个人可以不受困扰地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20多年过去后,我们发现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将长久困扰着我们。他认为,随着更深入的全球化,各种文化作用于每个人,我们面临着与外部之间的复杂关系,面临身份认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前的知识分子没有遇到过的,但需要现在的知识分子去考虑,去面对,去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潜磨剑型作家

很多作家的笔名跟故乡的山水有关,李洱这个笔名,来自其家乡村子旁边的沁河。李洱说,因为记忆中时刻能听到沁河的水声,耳边有水,由此得名。李洱的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经常给李洱列书单,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阅读了《红楼梦》《红岩》《悲惨世界》等作品,上了大学之后,才真正进入文学写作。

李洱是著名作家格非的师弟,担任校园文学社副社长的格非,身边围绕着大批当时的文学青年,现在的大作家,包括余华、孙甘露等。李洱读大学期间的文学氛围十分浓郁。在校园里,他一开始写散文诗,表达自己的迷惘。受格非在《关东文学》发表小说的感染,李洱开始写小说,第一篇短篇小说《福音》,写一个接生婆如何将“我”接到人世。文稿寄出去,直到1987年冬天毕业半年后,李洱才意外获知刊登在了《关东文学》上。作品发表,这让他看到文学的大门开启了一道缝隙。后来写出真正的成名作《导师死了》。

《导师死了》写人满为患的疗养院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病相,文字中弥漫着彻骨的寒意和死亡气息。

而让李洱名声大噪的是其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一部是写历史,一部是写乡土。《花腔》使用先锋的叙事技法,以寻找主人公葛任为线索,以破解葛任生死之谜为核心,写了他的动荡命运。李洱说,葛任的生与死是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石榴树上结樱桃》是李洱很想写的乡土中国的小说。他说,自己写的不是《边城》《红旗谱》《白鹿原》里描绘过的乡土中国,而是现在这个正在急剧变化,正在复杂的现实和语境中痛苦翻身的乡土中国。《石榴树上结樱桃》借由女强人繁花竞选村支书的故事,娓娓道来当代乡村的风俗民情、农民生活和心理世界的不同侧面。

这两部不同风格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2008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带的是德文版《石榴树上结樱桃》。

除了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李洱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饶舌的哑巴》《导师死了》等中短篇集。从长篇创作上来看,李洱属于沉潜多年磨一剑型的作家,他爱惜羽毛,作品很少,但出手即引发文坛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一个作家创作的多与少,李洱说,作家们的思维方式,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写作习惯等,都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作家:一类作家愿意用多部作品去完成一种想法,完成一个文学世界,这也不用害怕重复,国内外很多作家都会在重复中产生一些好作品;另一类作家,在一段时间有个想法,完成一部作品,想法改变后,再去完成另外一部作品,追求的是前后作品的不同。那么,后一类作家的作品数量就比较少。“两类作家没有高下之分,不能说写的少就很笨,写的多就粗制滥造。雨果、托尔斯泰写了很多作品。加缪就只有一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

而谈及对现实问题的书写,李洱认为,对古今中外所有作家而言,现实都是难写的,对中国作家而言,现实肯定是最难写的,因为变化太大。“我有时候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的变化,人类的智力似乎有点儿跟不上。写现实,对中国作家构成了巨大挑战。这个挑战肯定比曹雪芹当年遇到的挑战大得多,它对作家的知性能力、叙事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作家李洱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北大,李洱开设《小说家讲堂》等课程。他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讨论名著,并对文学史作梳理。“梳理文学史对老师要求其实很高,要很熟悉中外文学作品,涉猎很多文学理论,要能把各类文学课程打通。这种教学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对文学的感知能力。”李洱称,文学鉴赏课提供给学生的是判断小说好坏、鉴定文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

今年年初,“中文创意写作”正式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去年,“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成立,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写作人才。这让作家能否培养、作家如何培养等问题成为热点。李洱说,创意写作成为二级学科,是中文专业设置的重大调整,肯定会对汉语写作产生持久影响,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从中能否产生非常好的作家,作家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成长起来,都值得讨论。李洱称,据他所知,国外的一些著名作家,确实有通过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

谈及对当下阅读的观察,李洱的观点是“不需要读很多,而要读透”。他说,选几部好作品读就可以了,我们今天所有人读的书比孔子、老子、庄子都多,但他们寥寥几部著作影响几千年。“既具有永恒性,又具有当代性,这样的作品才能够传下来。我们要读一些好作品,而且读任何作品,一定要跟当代联系起来。读书重要的是读好书,把书读好。”(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