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她被任命为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走马上任后,她成天为党的工作东奔西跑。但是,忙了外头却忘了屋里头,为了大家舍了小家。

她虽然身居高位,却没多少钱。据称,她的工资很低,每个月就是35元的工资。而她上有年逾古稀的双亲,下有三个年幼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小家,她说了“三个我不好”。作为女儿,非但没有尽到孝道,反而二老为支持她的工作付出了很多;作为妈妈,对三个娃娃没有尽到抚育的责任;作为妻子,对丈夫亏欠了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她还是坚定地表示,若是让她重新再走一遍这段路,她还是会像以前那样走过来。只有一个原因,谁叫她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呢!

她就是曾经名声响彻“三湘四水”的黄炳秀。

黄炳秀于1938年出生在湖南慈利县长峪铺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里贫穷,她14岁时才开始上学。可还是因学费问题,最后不得不辍学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黄炳秀加入了初级社社委。次年9月,黄炳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高级社副社长。1958年,她担任了长峪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说起黄炳秀的老家,那可是一个贫瘠无比的地方。因为缺水的缘故,土地的收成只能听天由命。遇到旱情严重时,农民们有可能会颗粒无收。当时,作为生产大队的头,黄炳秀决定站出来,为长峪铺村1000多口的村民们解决庄稼收成问题。

1964年,黄炳秀发现有人在菜园子里种玉米,效果不错。由此,她想到可以搞一个高“苞米”、矮“红薯”来套种。在她的一块试验地里,黄炳秀就这样干了。当时,很多老农民就提出反对意见,说这样种庄稼肯定不行,高的压了矮的头,矮的缠了高的脚,会两头失塌的。

面对质疑,黄炳秀认为事实胜于雄辩。收获的季节到了,黄炳秀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卷。接着,黄炳秀继续探索“高产、稳产”的道路,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黄炳秀在试验田搞了“小麦、玉米、红薯旱地三熟制”的种植模式,结果又是大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众亲眼看着黄炳秀“岩石过水”,心里很踏实。在黄炳秀的指导下,这套种植模式很快在慈利县推广开来。对于取得的成绩,黄炳秀谦虚地表示:“我只是起了个牵头的作用。”

70年代,长峪铺大队成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身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的黄炳秀自然也成了“先进人物”。1971年,黄炳秀调任慈利县通津铺公社党委副书记。

2年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常委。1973年8月,在“十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4年任湖南省委书记。虽然身居高位,但她却没一点儿官架子。有时候见到老乡们后,黄炳秀面对夸奖,她始终说:“我还是长峪铺的那个黄炳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人们以为黄炳秀要在高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时,黄炳秀却于1977年10月选择了辞职。后来,黄炳秀很清醒地说:“我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我也没想做官,只晓得埋头苦干,是历史潮流把我推上去的。作为共产党员,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回到老家后,黄炳秀又当回了慈利县通津铺公社党委副书记。相比于以前的抓大事,现在忙具体事让她感到轻松。黄炳秀说:“这样我应该干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可以更好地甩开膀子干出一些事来。”

后来,黄炳秀被分配到慈利县人民政府当调研员,负责老龄工作。虽然职务更小了,但她的工作积极性却丝毫未减。在她任职期间,慈利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张家界老龄工作的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