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兵

华杉

荀子是赵国人,曾经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兵。

“如今各国的赏罚机制,各有不同。齐国注重个人技击,凡斩得一颗人头,政府出钱购买,给赏金。不论这一仗是打胜还是打败,都按人头给钱。这样的军队,碰上敌人弱的,都冲上去斩人头跟抢钱一样;遇到强敌,看看没钱赚,就一哄而散。这是亡国之兵,不过是在街上招募的一群打手而已,没有比这更弱的军队了。

“魏国呢,注重选拔武卒,通过考试,选那身体条件好的勇武之士,穿上上身、大腿、小腿三重盔甲,还能拉开十二石的强弓劲弩。身背五十支羽箭,扛着长枪,头戴铁盔,腰悬宝剑,携着三天的干粮,一天还能行军一百里。一旦通过考试,政府就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配给好的耕地和住宅。但是,几年之后,他的体力开始衰退,已经免除的赋税不能再征收,给出去的田宅不能再收回,重新选拔也不能改变这个政策。所以魏国土地虽大,征兵越多,税收越少。这是危国之兵,军队越多,国家越危险。

“再看秦国,秦国地势险恶,政府对人民非常残酷,战胜则赏功,战败则刑罚,人民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只有战斗杀敌一条路。功劳和赏赐成正比,只要砍下敌人五颗人头,就可以成为五甲之首,管辖五户人家。这是最为长久强盛的机制,所以秦国自从采取这个政策以来,历经四代君主,而有今日之强。这不是运气,而是必然。”

赵孝成王、临武君说:“很好,请问将领又怎么选拔呢?”荀子说:“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子这段话,非常精彩,非常本质。“知莫大于弃疑”——最大的智慧,就是不用疑谋,不用什么奇谋巧计。

只是奇谋巧计,但是,你用奇谋巧计,别人也用奇谋巧计,大家互争短长,互有胜败而已。遇上一个不用奇谋巧计、坚如磐石的,你弄啥也没用,像荀子说的,那是用锥刀去戳泰山。

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也说:打仗不靠复杂的巧计,靠简单直接的动作。因为准备复杂的巧计需要时间,而在你准备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先简单地来那么一下子,优势就转到他那一边了。所以,与其靠复杂的巧计胜过对方,不如在简单直接上始终走在敌人前面。克劳塞维茨甚至不赞成佯动和迂回。他说,佯动的兵力如果少吧,不痛不痒没什么用;如果大呢,大兵力没法佯动,是真动。战略迂回呢,他说拿破仑从来没有搞过战略迂回,都是直来直去,猛打猛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过”和“无悔”,就是没有反复。最高的效率,不是你动作快,而是从不返工;最快的进步,不是你学得快,而是从不退步。

“无悔”,还有一个原理,就是《孙子兵法》说的“胜可知而不可为”。我们能做的,只是自己修道保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管不了别人,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打败,那得看他的情况。他如果搞得好好的,那咱们相安无事;他如果自己作死,那咱们就赶紧冲上去帮忙,这叫“不失敌之所败”——他露出败相的时候,不要错过机会。

荀子说的“无悔”,不是豁出去了,败了也不后悔,而是把事情安排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要有侥幸心理,“无悔而止,不可必也”。“不可必”,是儒家的价值观,不可“期必”,你不能期待结果一定会怎样。一期必,你就容易贪巧求速,就要拔苗助长,就要侥幸冒险,就出疑谋奇计,就会犯错,就会后悔。

这里有一种“消极的智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消极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和能力边界,是一种谦卑和敬畏。积极呢,就什么都想搞定,就会贪巧求速,就会上当受骗。

“无悔而止,不可必也”,就是不追求最好的结果,确保那最不坏的。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最不坏。你想象中那个最好的,客观上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