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可能是我国历史上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这个家族最核心的人物当然是曹魏重臣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是东汉末年京都长安的京兆伊司马防次子,司马防还有后来的汉兖州刺史司马朗、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魏东武城侯司马馗、魏鸿胪丞司马恂、魏中郎司马进、魏安城亭侯司马通、魏安平亭侯司马敏等其他七个儿子。因为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个“达”字,且均为一时才俊,时人并称其为“司马八达”。
“司马八达”中最厉害的要数司马懿(仲达)了,曹魏重臣司马懿在史书上被称为三国“冢虎”,有谚云“伏龙凤雏幼麟冢虎,俊美幼麟是周郎,萧墙之内伏冢虎”。伏龙、凤雏我们知道分指诸葛亮和庞统,幼麟是周郎(一说指姜维),其中的“冢虎”则是说的司马懿。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在世时就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狼顾之相”,心里一直很忌惮、提防他。他在临死前曾经告诫他的儿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说白了就是曹丕百年之后,老贼司马懿可能觊觎皇权和国家大位。
遗憾的是,由于司马懿做事殷勤尽心,小心谨慎,而又善于伪装,终于骗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作为其核心心腹,史称“曹魏四友”。《晋书》对此很直白地评述:司马懿“饰忠于已诈之心”。
相传曹操在世时曾梦见“三马同槽”,就是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槽”谐音“曹”,“三马同槽”不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吗?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父子三人不但相继专嬗曹魏朝政,而且最终还灭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晋。民谚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他趁曹爽(曹真之子)及其众兄弟陪魏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剥夺了大将军曹爽军权后不久将其诛灭,并大肆屠杀异己。至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在司马氏家族手中。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独专朝政,魏国名存实亡。
司马懿父子还一步步扩大自己的权力,篡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司马氏独掌曹魏大权,引起一部分曹魏旧臣的不满,先后出现了一些反司马氏的叛乱,其中最有名、力度最大的就是所谓“淮南三叛”。
即位于淮南的军事重镇寿春的几名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公元251年,坐镇扬州的曹魏老臣太尉王凌首先发难,拥立曹操之子——威望很高的楚王曹彪为帝,以粉碎司马氏父子通过控制幼主曹芳来架空曹魏的企图。
王凌何许人也?他就是当年用连环美人计鼓动吕布杀死权奸董卓的那位司徒王允的侄子。所以王凌实际上是世家大族出身,也算是“烈士”之后,他文武双全,屡立战功,逐步升迁至兵权在握的太尉,算是地方实力派。
狡诈的司马懿一开始发布命令,宣布赦免了王凌的叛乱罪,并派人对他好言相劝以迷惑他。暗地里,司马懿却率大军悄无声息地快速抵达扬州,兵临城下。
王凌战败被迫服毒自杀,他连同他先行去世的外甥令狐愚的棺椁被司马懿打开曝尸三日,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司马懿趁势强逼曹魏宗室都迁居到洛阳城内,不准相互往来和自由进出,完全置于司马氏的控制之下。
司马懿去世后,幼主曹芳对接掌权力的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极端专权颇为不满,暗中下旨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
不料事情败露,司马师强行废了曹芳的帝位,擅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这令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因为这两人都是对曹魏有着深厚感情的掌兵老臣。
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毌丘俭、文钦之叛。东吴知道后也派兵进驻寿春,以成倚角之势来支援他们。
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讨伐,并指挥荆州刺史王基、诸葛诞、胡遵和邓艾等领军合击叛军。结果叛乱被平息,毌丘俭被杀,枭首被送到洛阳;文钦逃亡到东吴,东吴军队也在退却过程中被击败。
其实,毌丘俭、文钦起兵叛乱前曾经准备和诸葛诞联手,但由于当时的诸葛诞一向和文钦不和,他为了自保和向司马氏表忠心,于是斩杀了文钦派来的使者,并公告天下,宣告他们俩的叛乱罪行。
随后,诸葛诞出兵占据寿春,配合司马师等一起镇压了此次叛乱。此战之后,诸葛诞因军功出任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丰之后,是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亲哥俩的族弟。由于魏国的诸葛诞(官至征东大将军、司空),吴国的诸葛瑾(东吴大将军,领豫州牧),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后人称之“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狗是“功臣”、“功狗”的意思,没有贬低或侮辱人格之意。
诸葛诞还与当时魏国的夏侯玄、邓飏、田畴一起合称“四聪”,即四位明哲之士;当时另有刘熙、孙密、卫烈三位世家子弟为一时才俊,合称“三豫”;“四聪”、“三豫”连同上文提到的“司马八达”联袂组成当时的响当当的“四聪八达三豫”的中原名士团队,诸葛诞就列身于这个名噪一时的方阵中,可见其名声很大,很NB!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疾病死于许昌,由其弟司马昭接着执掌曹魏朝政大权。司马昭不想再跟朝廷兜圈子了,欲立即取而代之。他派心腹贾充到各个地方军阀处打探风声,听听他们的意见。
贾充来到淮南,问诸葛诞:“京城的文武大臣,都支持司马氏取代曹魏,不知您什么意见?”诸葛诞正色道:“你难道不是贾豫州(贾逵,曹魏重臣)的儿子吗?我们世受魏恩,怎能把魏国江山让给别人?若发生篡权之事,我宁愿去死!”
前次镇压有功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先前在寿春叛乱的王凌和毌丘俭等皆相继被诛杀,特别是其好友夏侯玄(玄的堂叔夏侯霸因此降蜀)、邓飏等人也陆续被杀,于是惶惶不可终日。这次他更加相信,自己是凶多吉少。于是他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
由于诸葛诞在淮南寿春一带深得民心,而私下又对司马家族不满;为了司马氏夺权时免遭诸葛诞领兵反抗,有人建议司马昭征召他入朝任高官。司马昭于是让皇帝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这实际是通过剥夺其兵权来事实上架空他,明升暗降。虽说官衔大了,但是远没有领兵在外如同“国中之国”的地方全权大员实权大。
诸葛诞接得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杀了扬州刺史乐綝(“五子良将”乐进之子),起兵反抗司马昭。他征集大量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准备据险要固守寿春,并得到东吴的支援。
但这次叛乱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光。
总体来看,“淮南三叛”中,王凌实际上是支持司马懿诛杀专权而昏庸的大将军曹爽的,但是反对司马懿父子专擅朝政,他起兵的目的是另立一个可以和司马家族相抗衡的曹氏新政权。
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主张,更多的想要回报曹氏皇家的旧恩。
诸葛诞起兵反叛是在当时司马家族加速推进谋权篡位的背景下,他的一帮故旧、亲朋先后被清洗,兔死狐悲。当诸葛诞感觉自己的根本权力和利益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只有奋起一搏!从根本上说他不是为了忠于曹魏,但是从斗争策略上他还是打出“尽忠王事、攘除奸凶”的道义旗帜!
“淮南三叛”可以看做是司马氏家族篡权曹魏的前哨战。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经过了两次权力交棒,威望是一个不如一个,所以每次权力交接阶段都有人反叛,也伴随着权力洗牌。
这三次兵变的失败,使得司马氏成功地铲除拥护曹魏的势力。此后朝廷上再无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要么沉默不语、佯狂避世;要么醉心佛老、清谈度日;热心功名者纷纷转投、拥戴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甘露五年(260年),少主曹髦不甘当傀儡,率领一帮近侍、亲信臣子起来刚硬、对决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指使贾充、成济等人所杀。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即篡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
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