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烈日酷暑,荆棘密布,蛇虫侵扰……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进行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梭于田野、山林之间,用意志对抗着高温天气,用双脚丈量着土地,实地探访散落大地的珍贵文化遗产,高质量摸清自身文物“家底”。他们,就是文物普查工作者。

如今,在四川这片文化的沃土上,“四普”第二阶段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8月30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资阳市安岳县已经圆满完成文物普查外业工作。据介绍,这项工作从8月开始,耗时不到一个月,共调查了46个乡镇(街道)、553个村,完成912处“三普”数据复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普查第二分队成员们正在野外采集信息图据安岳县文广旅局

46个乡镇(街道)共同参与

共筑文物普查基石

安岳,坐落于四川盆地中部的县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安岳县,全县46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石窟的开凿年代从五代、唐宋延续至明清。而这些历史悠久,承载厚重文化底蕴的石窟,大多散落在乡间田野。

此前,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正式开启前,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3个县(区)分类别开展普查试点。其中,资阳市安岳县入选,进行石窟寺及石刻普查试点,并在试点期间,新发现45处摩崖造像。

据安岳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自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成立了安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安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召开普查领导小组会议4次,专题研究会议3次,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8次,现场指挥调度5次,全面协调指导普查重点事项。

同时,全县46个乡镇(街道)均已建立本级普查机构,形成了以县文物局为牵头单位、16个相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46个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我们手里的设备,不再是普通工具,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据悉,为了提高普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安岳县引入了10套无人机、手持采集终端和测距仪等专业设备,辅助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工作,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普查工作中,安岳县也注重提升普查队伍的专业素养,通过组织普查队员积极参与线上培训、线下培训班和市县业务培训,确保所有普查相关人员都了解普查政策及要求,熟悉掌握普查标准规范、系统及软件操作。同时,设立专家指导组,由省考古研究院专家牵头,对普查中出现的问题全程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查队员李纪正在野外调查图据安岳石窟研究院

无惧高温酷暑

打造文物普查“铁军”

八月,骄阳似火。在安岳县的乡间小道上,一支支普查队伍正穿梭于各个文物点位之间。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好找。”此前,安岳石窟研究院文化研究科科长杨秀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起了“四普”工作的不易。他描述道,文物点大多在深山老林中,山野间荆棘密布,野草茂盛,乱石挡道,再加上天气炎热,自己与同伴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会儿衣服被刮破了,或者人摔倒了,中暑了。特别是夏天,衣服(被汗水)湿了干,干了湿,这种情况每天都会发生。”

在文物普查现场,常常能看到手持采集终端和测距仪的普查队员们正忙碌地采集数据,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们正忙着为文物点位绘制专业图像。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文物工作者,也有充满活力的新人。原来,安岳县集校地合作之智,与高校达成普查调研课题合作,协调了多位硕士研究生参与文物点位专业图像绘制。同时借助省市文物专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建了一支支专业素养高、战斗力强的普查队伍。

同时,安岳县组织了10支数据普查分队,科学制定每日普查工作计划,高效开展野外调查,每日总结复盘编写工作日志,整理备份普查数据及影像资料,确保普查成果全部留档和全过程可溯源检查。他们迎着朝阳出发、送走晚霞才归,面对太阳的炙烤、荆棘的阻挠、蛇虫的侵扰,虽陆续已有30余人次队员中暑,20余人次队员不同程度受伤,但依然没有一人退缩。

“做文物工作就是这样的,首先要有责任心,还要有情怀。不热爱这份工作的话,是坚持不下去的。我们每天也是如此,迎着朝霞,送走晚霞,很辛苦。但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杨秀伟这样说道。

作为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县,安岳县承担着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的重要使命。而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安岳县已逐步构建起全员参与、整体发力的工作格局。同时,县级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和广大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共同为文物保护和利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