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10支市级重点团队、20余支校级重点团队,奔赴重庆江津、万盛、城口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师生人数近千人。
活动期间,学院创新 “三下乡”实践方式,以文化下乡、理论下乡、技能下乡等为切入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开设非遗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选材、制作扇骨、底漆涂刷、漆艺彩绘……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操作,一把精致的漆扇终于制作完成了。在万盛经开区黑山谷镇,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师生将“流动少年宫”搬进乡村,开设的非遗小课堂,激发众多乡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堂上,实践团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漆扇的制作步骤,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制作自己的扇子。随着一盏清水缓缓上色,一把把色彩斑斓的漆扇逐渐成型,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流动少年宫”已连续开展3年,先后在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奉节县鹤峰乡、万盛经开区黑山谷镇建立教学点,已开设漆染、剪纸、书法、绘画、陶艺、舞蹈等特色课程200余课时。
促进民族团结,传递时代强音
思政教育不仅在安静的教室,也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学院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基层治理参与、特色产业调研,在学习体验中感受乡村变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在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乡情馆前,“工小程”民族团结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当地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赢得了村民们的热烈掌声。
▲在乡村院坝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来自学生新闻中心的同学们为保坪村的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普通话学习课。课堂上,他们将民族大团结的知识,结合趣味游戏、小合唱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普通话学习的浓厚兴趣,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也深植于内心。
创新技能帮扶,赋能乡村发展
在江津四屏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智印未来”3D打印科普微课堂激发了村民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来自学校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图文、视频、小故事等形式,为村民介绍3D打印理论、材料、应用等知识,直观感受 3D 打印的魅力,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让村民体验了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流程。
▲“智印未来”微课堂
如何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学校各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开动脑筋,掀起送技下乡的热潮。
学校“智慧用电”创新创业团队携手志愿者,就家用电器正确使用方法、常见故障处理方式等安全用电常识进行讲解,为村民送去了实用的安全用电知识,“无微不制”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自带工具、配件和机油等耗材,为村民们的汽车进行检测、维修和保养……一个个公益活动为村民们带去了实用的科技知识和贴心的服务,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擦亮文旅特色,提升乡村魅力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与沿河乡迎红村,财经与旅游学院实践团师生走进乡村院坝,开展为期一周的旅游资源调研活动。师生通过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探索城口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为村民与当地干部提出了多项创新路径,包括充分利用“城口红”与“生态绿”的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同时,探索“村村抱团”、“城乡抱团”模式,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融合发展,并讲好当地红色故事,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锤炼了品格,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实践方式,引领更多青年大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发展所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排版:成威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