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门,东接宝塔路横街,西连清真寺街,长159米,宽2米至3.5米。清代中叶开始成为回民聚居地,以杨姓居多。过去主巷口有一拱形圆门,上额刻有“杨家门”,故名。原有余里1957年并入。

清光绪末年,邑人李雁湖及其女弟子颜轶莲等在杨家门发起创办镇江天足会,提倡妇女解放,呼吁妇女放足。现杨家门23号曾经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回族著名实业家金恒仁、杨白山等人利用杨家门金氏祖遗地产出资创办的私立穆源学堂,取意为“穆如清风,源远流长”,是全国第一所回民学堂和我市成立最早的私立小学。1912年学堂更名为私立镇江穆源小学;1932年原校舍扩建成三层教学楼。抗战时期穆源小学爱国师生组织“镇江儿童剧社”,公开演出抗日剧目《我们来自绥东》《最后一课》等,演出收入全部捐给了傅作义的二十九军,支援绥远抗战。1919年至1945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奋战了近27年。朝鲜沦陷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一度秘密迁至镇江,在穆源小学留驻活动了整整两年时间,后被尊为“韩国国父”的临时政府负责人金九曾到此作过演讲。2014年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被公布为镇江市文保单位。1936年穆源30周年校庆,51位毕业生出资建立了一座“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名列其内。1949年毕业于穆源小学的嵇钧生,长大后成为我国航空系统的光学精密机械专家,曾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1956年穆源小学改为公办学校,“文革”中一度更名“东风路第三小学”。1969年与邻近的职工中学合并为七年制“燎原学校”。1979年又改名为“杨家门小学”。1984年恢复“穆源小学”校名。2006年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改为“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搬迁至宝盖路原市旅游学校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门4号大院内一幢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房主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银行家,新中国成立后产权归房管所。该楼建筑面积近800㎡,青砖黛瓦,砖木结构,豪华气派,一楼台阶前是一座大花园。迎面二层为大露台,落地大窗。室内皆为木地板、木楼梯、木扶手、木吊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迎江区人民政府曾在楼内办公,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迎江公社所在地。1983年地市合并,起先变为市电子研究所,后为民居。

杨家门12号大院原为镇江市职工学校。该校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办于宝塔路、宝盖路口的润泉浴室旧址。东西二层楼对合,中间是楼梯、天井,二楼有回廊相连。因靠近沪宁铁路边,火车噪声影响日常教学,遂于1963年与杨家门的市建筑工程处置换产权。1966年秋市职工学校停办,直至1979年易地重建。后来职工学校曾改为十二中分部,现分隔为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真寺街,南自曹家坡,北转西拐向大西路,以寺得名。多民族长年在此聚居,相互包容,和睦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真寺位于清真寺街84号,又称西大寺、山巷清真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镇江伊斯兰教协会设于此。据明万历《镇江府志》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但无从查考。现存的清真寺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二年(1822)建成。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82年曾几度重修。2010年落地大修,以杜白蚁之患。现今的清真寺占地面积2000余㎡,平面布局近似菱形,主体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是全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大门朝西,门额上的朱漆匾额书有“清真寺”3个金色大字,屋檐下方有6个木质彩色斗拱装饰。正门南北两侧砌有斜形八字式磨砖小照壁各1方,分别镌刻着“和平”“博爱”四个颜体大字。大门对面立有总面积为77㎡的长方形大照壁,砖雕中间端端正正镌刻着“敬天爱人”4个硕大楷书。院落中间为158㎡的天井,地面铺有十字甬道。南面是讲堂,北边为走廊,东边为对厅,西边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礼拜大殿。大殿主体高9米,总面积440㎡,可容500人同时礼拜。大殿正面为5开间,有玻璃长窗20扇,内部彩绘图案近千幅。

山巷清真寺曾经是中国伊斯兰教汉文经籍的刻印中心之一,印行过《天方性理》《天方典礼》《正教真诠》《四典要会》等20多种木刻版汉文典籍,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1937年,由马仁山、夏容光等发起劝募资金,在该寺内创办了“回教施诊所”,每年端午至重阳节为施诊期,回、汉族患者均可免费就诊。现寺内存有明万历庚申年(1620)进士李一阳撰“古润礼拜寺”石碑1块。新中国成立前寺内所办清真大学亦颇具实力,有案可查者自清末以来有安徽亳州王宝云阿訇、粤东杨竹坪阿訇、河南桑坡买俊三阿訇、安徽和县马品三阿訇等知名尔林,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

清真寺街41号的陈锦华公馆,现为镇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整栋房屋为高大的封闭式中西结合建筑,东面三进,西面二进,颇有特色。入内是西式仪门,两根大石柱分列左右并以拱券连接,拱券上方镶中式建筑特有的长方形白矾石门额,上刻“心许烟霞 张謇”。但据考证,该公馆的实际名称应为程堃公馆,文保碑刻上误将程堃的代理人“程锦华”写成了“陈锦华”,有所不妥。程堃原为慈禧太后“光禄大夫”程炳的后人,镇江知名的徽商。他热心公益事业,曾与陆小波等人集资创办薛家巷润商小学,于上世纪20年代在此建公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门南巷9号 贾氏民居

清真寺北侧的爸爸巷,北自大西路,南转西至清真寺街,东转南与同鑫里相连,巷内多为民居。《镇江市地名录》载:“原名支家巷,因巷内多为回民居住,后改称爸爸巷。”“爸爸(bǎba)”是对回族长者的尊称。

清真寺东侧的支水巷,北自爸爸巷,南转东至九如巷、西通清真寺街。相传清光绪末年巷内有支姓开设茶水炉,俗称支水巷。清末镇江的两所女子学堂,其中的一所在支水巷,现巷内多为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水巷

同鑫里,东自九如巷,西转北接爸爸巷。清末有李、张、于三姓商人在此合资建房,为表生意兴隆之意,取名同鑫里。当代人民教育家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在同鑫里7号,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和“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氏民居现已公布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

三多巷,西自清真寺街,南至曹家坡,北至杨家门。相传原是杨、童、完三家的火巷,以传统吉祥语“多子多福多寿”取名三多巷。中共长江工委书记李希之和委员孙石夫妇曾在此巷从事地下工作多年,利用其合法身份搜集日伪情报,护送来往干部,秘密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领导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积极开展反“清乡”斗争。

土地祠,南自宝盖路,北至杨家门,为一南高北低的陡坡。两侧皆为民房。光绪年间巷内曾建有土地祠,故名。原江北公所巷1957年并入土地祠。

九如巷,南自宝塔路横街,北至大西路,东至薛家巷,西接同鑫里,呈十字形。巷名取自诗经《小雅·天保》篇:“……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从清代沿用至今。巷内大多为清末民初建造的徽派民居建筑,至今保留完好。九如巷北出口是繁华的大西路,东头数过来是福康泉浴室、皮革制品厂大楼和福音堂(一度为大西路小学),西头数过来是大华电影院、迎江医院、新光洗染店和新生食品厂门市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如巷正对面是城外唯一的一家清真饭店,与城里甘露浴室对面的九如饭店遥相呼应。1937年,回民李氏兄弟凭家传清真烹调技艺在大西路开店,取名“九如菜馆”。东侧紧临广东会馆后门(后改为市文化馆),临街两大开间楼上下,通长进深。进门两侧分别是柜台和熟菜橱窗,柜台上方挂有伊斯兰标识和“清真”字样,中间是过道。楼下大堂有6张八仙桌,楼上有雅间。早、晚市除供应菜包、豆沙包、烧卖外,多以生煎牛肉包、牛肉锅贴为主,片儿汤供应到半夜。中晚清真菜肴有烧油筋、大煮干丝、什锦杂烩、红烧牛肉、油焖大虾、白汁鱼肚、糖醋鱼、芙蓉牛肝、水晶羊羔等,深受百姓青睐。四季味道不同的卤菜有五香干切牛肉、盐水鸭、烧鸡、烧鸭、烤鹅,以及经济实惠的酱卤豆制品,每日供不应求。逢家中来客,寻常人家都喜欢去九如烧个菜,买点卤牛肉、盐水鸭、兰花干,回家改善伙食。

九如巷66号为镇江“三老”之一、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严惠宇旧居,已被列入“镇江市老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该房屋建于晚清,建筑面积183.6㎡,砖木结构,平房两进七开间五厢房。两厢之间有铺石板的天井及水井一口,“露兰风菊”石匾高悬天井之内,系清代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1841-1915)所题。严惠宇(1895-1968),幼年读私塾,后到扬州钱庄学徒。满师后在镇江交通银行、上海金城银行等处供职。严老有志实业救国,在前辈徐静仁的支持下,被聘为溥益纱厂经理。与冷遹、陆小波通力合作,在镇江创办“四益”农场、京江中学,筹建弘仁医院、维生油厂、北固建筑公司等企业。1937年8月,严惠宇拒不出任伪职,常年蛰居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严惠宇将收藏的大量文物及书画170余件捐赠给市博物馆。

德仁里,南自宝塔路横街,北至九如巷。清末浙江刘湖涵在此建房,以其子德仁名取里名。叶玉森(1880-1933),镇江人,字荭渔,又字红于、杏杉,别号中泠亭长、梦颉盦主,又号五风楼主,我国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之一,曾居住德仁里5号。光绪二十五年(1899),叶与赵伯先同案考取秀才,后自费留学日本,并加入兴中会。民国初年叶曾任镇江县议会议员、苏州高等法院检察庭长。入南社,与吴江柳亚子相友善。又通过柳亚子介绍为安徽督军倪嗣冲秘书,旋为滁县知县,改任当涂县长。1925年,到上海任交通银行总管理处秘书长。上世纪20年代叶玉森开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12月,手写《殷契钩沉》12卷石印,刊于《学衡》有单行本。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