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功过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对集体有过巨大功劳的人,会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功劳这么大,哪怕犯下些许过错也无伤大雅,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自古以来,功过都是不能相抵的;功过不能相抵,这符合因果律。人应断恶修善,积累功德,而不是试图通过功过来抵消过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功过相抵会破坏因果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历史剧时,通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念其有功,暂且记下,日后戴罪立功”。
每当有臣子犯错惹怒了君王,同僚们便会用这句话来为其劝说,一般来说还都挺有效果的。
只是这句话到了朱元璋这里,却不管用;谁若是仗着自己曾经的功劳大,从而得意忘形、胡作非为,那咱老朱可不惯着你,说收拾就把你给收拾了。
明朝建立初期,许多开国功臣仗着自己功劳大,便开始得意忘形,一旦碰到这种人,朱元璋可是丝毫不会手软,说杀也就一句话的事情。
别说是那些毫无关系的功臣,就算是老朱的亲侄子,若是作出一些头脑发热的事情,惹怒了老朱,那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就比如说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他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儿子。
老朱家当年很穷,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并因此引发饥荒,朱重四及其父母朱五四、陈氏也在饥荒中被饿死。
朱重四死后,留下妻子王氏以及儿子朱文正。
他们母子生活艰难,后来听说朱元璋举兵起义混得不错,便前来投奔朱元璋。
乱世中跟自己的亲人团聚,朱元璋很是高兴,待朱文正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一般抚养;朱文正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勇猛过人,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间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喜爱。
朱元璋秉承着有功就要赏的原则,再加上朱文正又是自己的亲侄子,于是在朱文正立下赫赫战功后,询问他想要做个什么官?
朱文正这时却大义凛然的说道:“叔父若是成了大业,何愁日后的富贵?现如今正是创业之时,若是先封赏自己的亲戚,何以服众?”
这番话从朱文正的口中说出,着实让朱元璋刮目相看;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的侄儿非但勇猛善战,还这般深明大义,懂得为自己考虑,一时间更加喜爱这个侄儿。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时机已到,便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洪都城一旦被攻下,那么以洪都为中心的地区,将逐步被陈友谅蚕食殆尽,陈友谅的势力范围也得到扩大,兵力也能在洪都城内得到休养。
如此一来,朱元璋若是想要战胜陈友谅的话,便会难上加难。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朱文正这位勇猛善战的大侄子镇守洪都,使得陈友谅不能寸进,还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日等到朱元璋亲自率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断陈友谅粮道,友谅遂败。再派遣何文辉等讨伐未附州县。平定江西时,朱文正居功多。
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抵挡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这不仅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更是加速了陈友谅的灭亡。
只是此战过后,朱元璋并没有着急封赏朱文正,先封赏了别的有功之臣。
朱文正为此感到不满,常常口出狂言,声称要投靠张士诚。这不是混账话是什么?
老朱的脾气,怎么可能会惯着朱文正,当时就要将其处死,幸亏有了马皇后的劝阻,老朱才饶了他一命;可即便是这样,还是将朱文正给一直软禁到死。
不过,朱元璋没有亏待朱文正的后代,他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封王,并且一直传了14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朱元璋血统的王族。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