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野的许村 不仅仅是美

文/ 凌代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歙县许村口三朝典翰坊前,人就处在现实与历史的妙门之中。人就会不假思索地想迈腿与跨越,一下子跨过眼前的门槛,进入到许村内,兴致勃勃地探访许村的生态文化的奥秘来。可当我面对总人口9307人的许村镇的5个行政村,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200余处,人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在这徽文化的源头之一的许村怎样行走了。

生化自然之气的古村庄,正将古砖古瓦缝隙间,潜藏的时间秘密又飘然地呈现给我们。并以生活场景里的物象,升发着1500多年的生活真味。眼前,以往的一切春天,都在这空虚里,私密翻动着地理笔记。我面对无法复原的美景,也只好在美之为美,道可道,名可名中,与许村飘起的这些词素的表达,人与念连接着流逝的,通往在梦境般的阶梯时光里。

眼前花岗岩建筑的“三朝典翰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很想在这文本与修辞的背后,寻找到许村生活与诗歌真相的我,不知不觉就在三朝典翰坊前朗读起来:为明朝崇祯朝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汪德章所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宫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父子俩都被封为典翰,所以,它另一面的题词就是“奕世承恩”。所以,“三朝典翰”的“朝”应读作“朝阳”的“朝”。“三朝典翰”坊是座恩荣坊,即为皇帝对汪姓家族的褒奖,建坊的钱还是要汪家付。

这个矗立在村口的人文建筑文本,早就将时间里溢出的人文“修辞”,耳熟能详地翻译了出来。许村汪伯爵的妻,因体有异香,被皇帝留在宫中,后来,汪中书的怀有身孕的妾去京中探视,路途劳顿,在京生产。产后三天,皇帝召见,又因明朝规定,布衣不得面君。被钦点五品中书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官员。

我理解为地理上作品的这个牌坊,是由事件通向另一维度的出口的事物组成的。它以格式化地温情表达与创意符号,将日常生活转化为人们熟悉的一种文化共鸣的情绪。

如何,将许村一幅幅村民生活的历史画面与生命的气息场景再现,让活生生的人,从生活画转化为通向未来的艺术作品,成为徽文化不可逾越,又不可或缺的人文精品,成为许村文化涅槃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许村人真的做到了。许村人用建筑凝固的表达,钩沉着当下的美好。牌坊立起的语言,让叙述、互相包孕着向上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四季轮回地吹干了,许村族谱上曾经鲜活的名字,也吹弄着我的头发,好像要将过去的,沉淀为村庄往事的故事,都随风飘起。记忆之水与溪水流淌的声音,也在风声中互相倾诉,说述着许村的往昔。

我在村口大道上仰头在看 “薇省坊” 牌坊,悠然在“薇省坊”前后转悠,人在灵光一现中,萌生出“灿烂”一词来。我知道,并不是在无人问津的时光里闲逛,而是在明朝大学士许国的故里,徽文化人情绪与今人精神叠加的气场里行走。我喜欢地迎合在古村庄的精神世界里,真实地感受着老房子、老祠堂、老树、老物件,隔着时光遥传出来的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力量。

眼前的薇省坊,是座恩荣坊,就是由皇帝赐予,州县出资建造的,等级较敕建坊,圣旨坊要高。四柱三间五楼式。明嘉靖二年,本村人许琯中进士,后来官至湖广参政,故有雅称薇省,所以,牌坊就得了“薇省坊”的名字。据说,嘉靖皇帝賜建牌坊是为他的忠君。这许琯与奸臣严嵩同朝为官,却能泾渭分明。他五十二岁时因反对征收青苗税为民请命,被罢官回乡,后又在许村兴教办学。到了嘉靖年末,再被皇帝赞赏,赐建牌坊旌表。薇省坊,许村人以建筑的语汇与笔画,建筑出的往事,在野的许村,却以乡愁的味道,让刚想象的东西,都随炊烟飘散起来。

再看眼前这牌坊,就炼化出生活本质上的哲学意味来了。在野的许村,不仅仅是美-----还有生活真实的力量与徽派文化的潜移默化地传承与创新生活的活力存在着。

许村,有着安徽徽州第一进士村的美名,历史上先后出进士48人,近代还出现了一门5博士,4 院士的盛况的许村,牌坊、祠堂、老树、萌芽,新旧交缠在一起,沿溪而建。村源于东汉,古名富资里,昉溪、任公村的现村名为许村古村落。南朝梁时,新安太守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溪。到了唐代,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徒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许村水系是昉溪和升溪,两条溪流在元代高阳廊桥下汇成为富资河上游注入新安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观世界回归宁静的许村,映入眼帘的是规模宏大的徽派房屋居住群。新居中不时跳出几座老宅。自由、散文化的闲居,粉墙黛瓦的模样,给前来探访的都市客,视觉上的冲击。这里的徽文化的精雕细刻的元素,随意瞥上一眼,都能感到美到内心的对生活的追求感。乡村生长的历史故事与传奇,比田野里的大片的黄菊花还多与鲜艳,走在古村落的深巷里与溪水旁,游客有种无法抵达的那种古色古香又打捞不起的文化沉重感来。原来时间也有偏爱,在某个时段,某个地方,也会留下坚贞又温暖的东西。

我沿着许村的清新,梦境般地在村中游荡。不问东西南北,只以感觉去触摸实实在在的许村的生活与日子。任随思想去关联,让那些藏在生活细微处的寂寞里的人和事,自由如云,清淡飘升流出。

远山,茶绿、老树、祖屋、廊桥、亭、塔、小巷、溪水、黄菊与云朵下的野花山林,这些生活元素,与只能感觉的气息,与徽文化韵味混合的味道等物象,日落月升辉映着许村人的脸。生活散淡的节奏,社戏与袅袅烟火萦绕着的村庄,向水而生的风情树木,空气的透明与明朗,秋水长天里的落霞与溪畔的鸟鸣,让外来人,在访古院,问菊花,感色彩中,走着走着,就走进了一首首简素清新的诗词之中。

沿着许村人一日三餐的生活路径去探访,将隐藏并生长于民间鲜活的文化,特色民俗活动牵引出来。我在许村充盈着过往的嘁喳声中,以追怀的脚步,唤醒曾经。就在我不经意的路边,我突然看到烧饭的柴火,像书一样汇集堆放整齐。柴火堆在这里,不仅仅是以汉字的笔画放好,不是一堆堆,而是以徽文化的心理笔画,在房前屋后的路边,组成了传统的“礼、仁、美、智、意”等字。这些有情众生心灵柴火字的象形,一下子就将我引申到文字起源的远方。我在想象,这种炊烟飘起,就能轻柔出许村人熟悉的大道小道上的风景,原来生命之火,可以以“心灵美”的造型组合排列,书写成心语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目光流连着许村人生活细节处,而心生快乐来。然后,人又在乡村巨大的复合空间与村民亲切地交谈起来。村民就将那些如舞狮、舞龙(板凳龙、草龙)、舞大刀、嬉花灯等等社戏,在节日期间才能出现的场景,随交流的口语流之而出。我虽然无法生活在今天想象的那种和谐之中,但至少从这些民俗文化的碎片与生活反射的余光中,吸取到了平凡日子温暖而产生的能量。许村村民就在语之意象里,与我一起行走着。一路走,从一个点,抵达另一个点。友情就这样推开一扇扇窗,一扇扇门。再跟随,走进一高门大族,屋主人,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还为我热情指点每一幅字与自家墙上画里的故事。

我在许村的白墙灰瓦,雕花小窗与新旧交融的生活气场中行走着,身体感到有一种隐形的文化力量,推着我前进。让我感觉到,前进的脚步,眼中的祠堂,牌坊与老宅,都像“回音壁”向你轻轻讲述着昨天,深藏在时间的秘密,随每一段石板路,水泥路与左转右弯的小道,都有桥,而不是脚步,自然将时间上下连接起来。

站在这样的雕刻着人文图案与向往远方的桥上,思想跟着桥下悠长的流水流淌。听着许村从前的兴旺,回味着村民如溪水流淌的话语,我明白了,许村人与自然的风景,是怎样的吸收精神的阳光,幸福的花儿是怎样一点一点绽放的。

1996年,许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许村古建筑群列入其中,包括了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薇省坊、观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处元明清古建筑。

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有着思想内核的村庄上下求索,只是用脚敲响古老的石板路,等待物理的回应是不够的。要解其纷,和光同尘,就必须走进村庄的祠堂,探寻其文化绵绵若存的根基。走进村庄的“大宅门”就成了必然。建于明嘉靖年间,砖砌门楼,四柱五檐的大邦伯第是目前村子尚存最大的祠堂。也必看不可。

云溪堂即“大宅门”,位于许村高阳桥楼下。元代许克复始建,许克复号“云溪”,故名“云溪堂”。明嘉靖年间改为祠堂,因许克复捐资助边,朝廷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故名“大宅门”。

大门上彩绘门神,至今保存完好。该祠最为珍贵的是云溪堂碑帖,碑帖镶嵌在后进寝堂的左右山墙上,总计15方。碑帖青石质地、规格不一。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前后,歙人许世魁汇刻于吴郡,后运回老家,镶嵌在祠堂内。“大宅世家”四字为宋钦赐许克复,嘉其捐赀助边饷也。碑刻书写不乏著名书法家,如有大宋宰相王安石拜撰的碑文,董其昌的行书题跋,《云溪堂帖》是研究高阳许氏家族史的文献资料,其诗赋书艺亦有欣赏研究价值。

大邦伯第,别称“晶祠”,俗称“官厅”,堂号为“敦本堂”。大邦伯祠坐西朝东,为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邦伯门是总祠,下衍长生祠、四义祠、逸庵祠、三智祠、岩保厅、敦义堂、光裕堂(这些祠堂已毁)。祠堂中间两柱的对联为许伯升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一代廉吏许伯升是许村人的骄傲,大邦伯第也是汀州太守许伯升之祠。

大邦伯第,别称“晶祠”,俗称“官厅”,堂号为“敦本堂”。大邦伯祠坐西朝东,为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邦伯门是总祠,下衍长生祠、四义祠、逸庵祠、三智祠、岩保厅、敦义堂、光裕堂(这些祠堂已毁)。祠堂中间两柱的对联为许伯升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一代廉吏许伯升是许村人的骄傲,大邦伯第也是汀州太守许伯升之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了许氏祠堂,方知道了许村人为什么出那么多人物,也知道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据《古歙许氏宗谱传》文记载:宋国文王荆公(王安石)撰文,许氏祖先就是“尧以天下让许由”的许由。荆公文,读得我肃然起敬。许村人骨子里就有淡泊名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感,许由后代,隐居深山,在这里开枝散叶,成为人才辈出之地。

感受自然与人文关怀,许村内在与外在形象的美,还要到历经了400多年风雨,怡然在释放着智慧光芒的高阳廊桥上去领略。这座明弘治年间,许村人许胜,改建为石空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桥身长21米,宽5.3米,双孔石拱桥。桥上建有砖木结构桥廊,廊内7间,两侧置坐凳,中间南侧有砖切的石台佛座,面对北侧圆窗,窗下有一“宝库”窟(焚纸炉)炉砌在墙外分水墩上。桥廊外观分为三大间,中部屋面略升高于两边,使屋面脊线参差错落。桥廊设窗,可凭窗观赏许村四周的绿水青山,墙上和天花板上,彩绘游龙飞凤,形成了徽派独特的建筑。

此桥,比电影《廊桥遗梦》而出名的美国麦康逊的那座廊桥,至少要早300多年 。因为高阳桥不仅在崇山峻岭中构架了一条许村通向外界的通道,而且徽商远行,村中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出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的离愁化为滴滴热泪融入潺潺的溪水中。至于桥上佛座设置的观音菩萨,则是供远行人和送行的家人跪拜的,但愿浪迹天涯的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功成名就。

站在与山水清音之上的廊桥中,不是感激若即若离的偶遇,而是许村人从溪水、沟通,孕育出的内心外化的次序。不管从前的兴旺怎么跟着悠长的流水荡漾,在许村人眼中,高阳桥是离合桥,有离散的悲凉,也有聚合的欢喜。世代相沿,廊桥,成了许村的代名词,在许村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我感恩在许村的遇见,也感谢古稀老人,在自己家的老宅中,面对在我欣赏满墙字画时,为我讲着长辈老宅里的老贡生沧桑的故事,向我传递出表象之下潜藏的思想,“一种潜藏或隐匿于物质世界中的思想”。

同学叫,在风格别致,彩画迷人的明代五马坊前,听着亭阁檐边的风铃叮当声,以高阳桥廊桥为左侧景,以石雕牌坊五马坊、远山为背景,来个合影。让许村与我们融合在一起。许村美不美?美!咔嚓一声,我们在徽风徽韵的语感里,定格在许村人文的风景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万字

读揽庐江投稿说明

1、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片以及作者简介。

2、所有作品都应为原创,且未在其它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外地作者和本地第一次投稿的作者请留联系电话。

4、来稿2个月内没发表即没采用,恕不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