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居民当初刚搬进来的时候,评价小区:整体环境能与很多普通商品房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闻喜路上的彭三小区(四期),高层住宅林立,高楼之间绿意葱葱,内部道路井然有序。彭三小区是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内一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原来的旧住房拆除重建后,居民原址回搬住上新房,俗称“原拆原建”。小区原来的五层楼变多层和高层,有电梯、有地下停车库,有公共绿化,周边配套了商业设施,小区内还引入了社区食堂、区图书馆等便民设施,很多居民当初刚搬进来的时候评价小区:整体环境能与很多普通商品房媲美啦!

改造后的彭三小区 蒋迪雯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彭三小区 蒋迪雯摄

今年是彭三小区(四期)居民回搬的第五年。记者日前走进这个小区,看看在回搬五年中,居民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

79岁的钟阿婆家,住社区食堂对面的一幢楼的高层。推开她的家门,迎面一个小厨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沿着走廊往里面,是两套朝南的房间。大房间的阳台洒满了阳光,房间内摆放了双人床、餐桌、嵌在墙内的大衣柜;小房间内,放进了一张高低床和一张单人床,温馨却不拥挤。

改造后的彭三小区 唐烨摄于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彭三小区 唐烨摄于2018年

“我们搬进新房5年多了,如果没有上海的非成套旧住房改造政策,我们一家还要蜗居在原来那套破旧房子里。”钟阿婆说。

彭三小区是建造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当年,上海为了解决工人的住房需求,在工业生产集聚地周边集中建设了一批住房。那时候的工人新村,条件并不差。在其他地方还在倒马桶时,工人新村已装上了抽水马桶了;其他地方做饭要烧炉子,工人新村已通了煤气。能搬进工人新村的人也多是劳模、先进工作者等工人中的佼佼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工人新村已步入暮年,浑身都是毛病。

彭三小区就很典型。“房屋结构非常差,不隔音还能忍受,房屋严重漏雨,太难熬了。”钟阿婆住在5楼顶楼,外面下大雨,她家屋里下小雨。住在底楼的居民,也苦不堪言。小区地下的排水管道严重老化,排水功能几乎瘫痪,只要一下大雨,小区积水能没过人的膝盖。挽着裤腿、从家里往外舀水,成了很多底楼居民对雨天的记忆。

彭三小区改造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三小区改造前
彭三小区改造前 一处合用卫生间。蒋迪雯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三小区改造前 一处合用卫生间。蒋迪雯摄

最让居民难以忍受的是,房屋狭小和厨卫合用。当年,工人新村建造时模仿了前苏联的房屋设计,建造的都是“大户型”,三四个房间配一套厨卫。建成后,一套“大户型”分给了两三户人家使用。彭三小区里,居民居住面积普遍在十几到二十几平方米,绝大多数家庭是几户人家合用厨卫,少数是两户人家,多的达到了八户合用。

钟阿婆家原来的房屋使用面积是20多平方米,自己隔成了两间,最多时住进去六口人。厨卫是两户人家合用,每天早上要抢着上厕所。

住在5楼,没有电梯,也是钟阿婆和老伴的心病。“我们5楼是‘加层’,后搭上去的,楼梯非常陡,我们上下都很费劲。那时候,我和老伴就很担心,以后爬不动楼梯可怎么办。”

对彭三小区的“原拆原建”,钟阿婆一家非常支持。看过设计师提供的方案,立马就签约了。

彭三小区“原拆原建”有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拆一还一”,就是原来居民有几间房屋,改造后还给居民几间;原来是什么朝向,尽量还是什么朝向;二是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原来居民家是合用厨卫,现在增加独用厨卫,考虑到实际使用需求,还给每户增加一处阳台,再给每个房间增加一定面积,原则上增加不超过两平方米。

“原拆原建”前的房屋大部分是公房,居民只有租赁权后,“原拆原建”后,居民可以每平方米1295元的价格买下房屋产权,性质改变后的房屋可以进行产权交易。

还住在非成套的“老破小”时,因家里住不下,儿子、儿媳带着双胞胎儿女租住在外面,老两口一直感觉很遗憾。有了新房后,孙子孙女搬了回来。住着热闹的新房,老两口非常高兴。钟阿婆88岁的老伴在记者采访时,说了好几遍:“对现在的生活太满意了,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