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我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教授,如今却成了全天候守候的“看护者”。

每天忙碌于打扫卫生,处理没完没了的大小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文末附有可靠信源,部分细节有润色,请谨慎阅读!

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这位备受尊敬的教授怎么会落入这样的境地?他又如何揭开了4400万人的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经有一位学识丰富、思想敏锐的传播学教授胡泳,如今的他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五十多岁的胡泳教授,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学术生涯,成为了一名全职护工,全天候照顾患有严重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这一突然的转变,不仅是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严峻养老问题。

参考资料:河北新闻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过去,胡泳教授的人生曾是许多人羡慕的榜样。他在传播学领域有诸多成就,著作颇丰,是公认的网络文化研究专家。

在工作之外,他还是一个尽责的丈夫和父亲,与妻子共同抚养年幼的孩子。当他的父母搬来北京与他同住时,本想享受家庭欢乐、安享晚年,谁料这一美好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外来得突然,起初家人们只发现母亲偶尔忘记一些小事,但很快这种健忘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经过医院的详细检查,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这个诊断如晴天霹雳,给全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就在全家人努力接受现实、学习如何照顾母亲时,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去了父亲的照顾,母亲的病情迅速恶化,她开始出现严重的记忆障碍,无法识别亲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丧失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胡泳不得不开始考虑各种可能的照护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首先考虑将母亲送入养老院,但在实地考察后,他发现大多数养老机构并不具备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专业能力。即使是少数几家专业护理机构,其高昂的费用也让人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母亲在陌生环境中常常表现得极度不安,这让胡泳心痛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他尝试雇佣专业护工在家照顾母亲,但由于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护工更换频繁,难以建立起稳定的照护关系。每次更换护工都会给母亲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和焦虑。

经过反复权衡,胡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亲自照顾母亲。

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热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全身心投入到24小时的护理中。这个决定虽然艰难,但在胡泳看来这是对母亲最好的照顾方式,也是他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胡泳的生活彻底改变,每一天他都要面对繁琐而艰巨的护理工作。清晨他要帮助母亲起床、洗漱、穿衣;白天要时刻注意母亲的安全,防止她走失或发生意外;夜晚还要随时准备应对母亲可能的突发状况。

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胡泳还要负责母亲的饮食起居、用药护理等各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应对母亲的情绪波动和突发状况。有时母亲会突然变得极度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有时她又会陷入深深的抑郁,拒绝进食和交流。

面对这些情况,胡泳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胡泳仍然坚持与母亲进行情感交流。他会耐心地向母亲讲述家人的近况,回忆她曾经喜欢的事物,甚至尝试用音乐和绘画来刺激她的感官。虽然母亲大多时候无法做出回应,但胡泳坚信这些努力能够为母亲带来一些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提高护理效率,胡泳还尝试引入了一些智能设备。他在家中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以便随时查看母亲的状况;使用智能手环监测母亲的生命体征;甚至尝试了一些专门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的认知训练App。

这些科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负担,但也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照护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职照顾母亲的决定,给胡泳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他不得不搁置了多年的学术研究,与同事和学生的联系也逐渐减少。曾经丰富的社交生活,如今只剩下偶尔的线上交流。即便是家庭关系,也因为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照顾母亲中而受到影响。

妻子和孩子虽然理解他的选择,但长期缺乏陪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矛盾和摩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胡泳也不断探索可能的社会资源。他尝试寻求社区养老服务,但发现现有的服务大多针对健康老人,难以满足重度患者的需求。

他加入了当地的阿尔茨海默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