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今天的俄罗斯处于一个很微妙的位置。

作为欧洲国家,他并不被西方接纳是自己人;作为亚洲国家,东方诸国又都觉得他是西方人;曾经的苏联加盟国如今大多都表现得与俄罗斯不共戴天。

种种迹象都总会有对应的原因,或许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因为俄罗斯树敌太多所以遭到各方排斥”,但若真要用这个理由,英国才更应该处于这个位置。

事实上,俄罗斯所处的境地正与他的行事习惯相似,我们经常会说俄罗斯的轻工业太差劲、文化也粗糙、整个给人的印象就是粗犷、生冷的,仿佛西伯利亚上方的狂风,始终蒙着终年不化的冰雪。要说东三省也总是天寒地冻,给人的印象却截然不同。

是什么造就了俄罗斯的做事风格如此粗糙?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先深入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去那里探寻事情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的文化与历史

俄罗斯的历史起步,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有点偏晚的,直到公元1147年时莫斯科还是个小村庄,但在中国都已经到了南宋绍兴十七年。再往后公元1240年蒙古帝国崛起,灭了基辅罗斯时,俄罗斯族人依旧生活在其他帝国的统治下。

最早的俄罗斯族人接受的是蒙古的草原文化,那种森林垦殖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并且刻入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直至今天都能感觉到这个民族对土地的渴望,他们拥有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国土面积,哪怕大多数土地都是冰雪、冻土、荒无人烟。

同样的,俄罗斯人也继承了蒙古人的顽强好斗精神,这让他们整个民族都勇于战斗,不过当蒙古的骑兵远去后,俄罗斯开始对欧洲有了无限向往。

彼得大帝一世便是这样一个迫切地希望沙俄西化的领袖,不过当时他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沙俄起步太晚,而欧洲的强大令他们望尘莫及。因此彼得大帝极力推动了西化进程,让整个沙俄从制度、工业、思想甚至是文化上都向欧洲靠拢。这种改变让沙俄以最短的时间内强大了起来,并且成功建立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如果一直这样维持下去,那今天的俄罗斯很可能便会成为欧洲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彼得大帝离世后,他的接任者并不认可这种向西方靠拢的行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又把一切都改了回来。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沙俄都在这种“西化”与“反西化”的选择里左右横跳。

一直到叶卡捷琳娜大帝上任,沙俄才终于再度向着西方靠拢。但在法典制定上,这让女沙皇感到很犹豫——如果沙俄想要彻底向欧洲靠拢,那必须得树立一套法律,可当时的沙俄依旧是农奴制,两者是完全冲突的,叶卡捷琳娜又真能废除农奴制吗?先不说她本身的意愿,就说任何一个根深蒂固的制度想要废除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最终改革被暂停,叶卡捷琳娜最终还是选择走上了相对容易的对外扩张道路。

叶卡捷琳娜治下的沙俄拥有广袤的土地,但她依旧没能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不仅如此,接纳欧洲思想与文化却又导致新的矛盾开始出现,比如资本主义与落后农奴制之间的碰撞——当我们看到这里时,就该意识到俄罗斯内部的矛盾迟早爆发。

如果放在史书记载里,这太正常不过了,国家的兴起本来就是要不断地在各种可能中尝试,不停地试错与走弯路,最终摸索出一条最适合的路线。但正如我前文说的那样,俄罗斯起步实在太晚,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其试错,当他们没能抓住唯一的机会时,历史就已经滚滚而来,将这个刚勉强拼凑在一起的国家给打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缺少时间的俄罗斯

18世纪以来,沙俄一直在试图朝着欧洲的方向前进,但精神文明却依旧属于草原文明。

这种矛盾导致沙俄内部出现了一种奇观——沙俄虽然是俄罗斯,但俄罗斯族人反而过得最差。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沙俄基本上算是德国贵族的殖民地,一直到1874年,沙俄总参里竟然有58%的军官都是德国人,军衔中将以上的军官里,更是有70%以上都是德国人,就连叶卡捷琳娜大帝本人也是嫁到俄罗斯的德国人。

沙俄对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很残暴,这种迫害至今也让俄罗斯周边的那些国家极其敌视俄罗斯。但黑色幽默的是,俄罗斯人本身也是当时被迫害人民中的一员,只不过顶了个俄罗斯族人的名头而已。苦一点没少吃,锅还全背了。

这种精神分裂导致沙俄时期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从起家开始就是东拼西凑,完全没有统一的俄罗斯文化。沙俄虽然被称为沙皇俄罗斯帝国,但基本上可以说是被德国贵族掌控,整个沙俄如此散架,磨合的时间也不够。就像是凭空拿出一些面团准备捏一个人出来,但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只勉强接好了各个部位,没有精雕细琢,甚至都没能等泥水干涸接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事情沙俄当然也注意到了,当时的沙皇想要攻下君士坦丁堡,这样就可以继承罗马的衣钵,让东正教的主导权完全属于俄罗斯,以宗教来统一整个国家,从而建立属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恩格斯就曾经说过“在君士坦丁堡还没有成为俄国沙皇真正驻地时,这个帝国就不会安定下来”。

以至于直到今天,俄乌之间还在互相为到底谁才是东正教真正的主导者争执不休,至于罗马就更不用说了,恨不得整个西方世界人人都说自己是罗马后人,这可真是切实意义上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俄罗斯四分之三在亚洲,四分之一在欧洲,因为体量太大以及文化隔阂不能融入欧洲,却也无法彻底与欧洲解绑,由于历史上的各种混乱,直至今天俄罗斯也依旧没能搞清楚“我是谁”的问题。连最初的困惑都没有解决,更何况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上的两面派

很多俄罗斯人都有蒙古血统,拿破仑曾经就说过“每个俄罗斯人的皮肤下面都藏着一个鞑靼人”。

翻开俄罗斯的传说,这种精神分裂的感觉就更加严重。一方面俄罗斯认为他们的文化是斯堪的纳维亚和拜占庭文化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是从森林以及马背上产生的文明,宗教与原始野生这两种互相对撞的文明对冲到一起,令俄罗斯人难以摸清楚故土的准确方向。

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人不愿意承认亚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蒙古草原文化。更远一点的时间里,要是有人和俄罗斯人说起他们的文化与亚洲相关,当心,这个人很可能会被暴打一顿。但有趣的是,很多俄罗斯文化人却又对东方文化深深迷恋,甚至有很多诗人定居在亚洲不愿意回去。

俄罗斯人普遍认为,蒙古对俄罗斯的统治是“黑暗年代”,通过“恐怖手段来维持统治”,用普希金的话来说就是“既没有带来代数,也没有带来一个亚里士多德”。卡拉姆津说“一个文明国家(即指代俄罗斯)能向这些游牧民族学习些什么”?

事实上,俄罗斯身上至今也能看到许多蒙古人的痕迹,不只有蒙古的文化,还有蒙古征服俄罗斯的方式——这令俄罗斯今天的行事风格依旧粗犷至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们知道,一开始俄罗斯处于欧洲,后来在蒙古人的占领下俄罗斯开始逐渐脱离西方。那段被统治的时期整个俄罗斯完全是封闭状态,他们没有参与欧洲的任何一件事,大的小的都没有,要知道今天的欧洲之所以看上去比较一体,正是因为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变革,俄罗斯压根都没参与进去,现在来说“我们都是欧洲人”,这谁能接受?哪怕现在英法德互相背刺,但最起码他们的文明和文化内核比较相似。

这点也被普希金看在眼里,因此当1836年他给恰达耶夫写信的时候,就在信中提到“你不觉得历史学家会把俄罗斯划在欧洲之外么”?无独有偶,历史学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也认为俄国“内部是亚洲的组织结构,尽管披着欧洲的外衣”。

再让我们来看俄罗斯人的饮食,也与西方完全不同。提到典型的西方饮食我相信大家一时间会想起很多类型,但无论如何西方的传统食物都不会是抓饭、鸡蛋面、马肉这些东西,而俄罗斯是。而且在西方宗教禁忌里,马肉是被禁止使用的,一直到19世纪法国有些贫困人口,土都快吃不上了,但却依旧认为吃马肉是不光彩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大多数国家要么沿海要么属于内陆国家,但俄罗斯不一样,他坐落于草原边缘。他同时位于东西方,就势必会受到两边文化的拉扯。在俄罗斯征服周围部落的同时,他们并没有注意到部落文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他们。

俄罗斯在繁荣的时候努力与东方切割,让自己看上去是能与欧洲相提并论的“现代文明国家”;可一旦落魄了,则极其敌视西方,拒绝西方同化,要保证文化上的独立。

封建农奴制的基础深深烙印在俄罗斯的灵魂深处,不管他是沙俄、是苏联还是今日的俄罗斯,这种农奴制下的文明思维都从未剥离过,一如殖民主义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如农耕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俄罗斯就是这样一个保守却又宗教的国家,他们正处于文化的起步阶段,粗糙且笼统,而现代化社会的时代很难给他们彻底精雕细琢与融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