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6月13日,上海黄浦江畔,一艘外国商船来访,虽然同时挂着荷兰和英国国旗,但其实船里坐着的是日本来使,他们这次任务是来考察清国情况,兼着做点“倒煤”的买卖,船上的货物主要是日本出产的煤炭,这次出访拉开了近代中日官方与民间交往的大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年,日本外务大臣柳原前光考虑到中日两国之间没有签订什么条约,通商做买卖会产生很多便,于是向清政府郑重提出,两方能否签订一个“修好条约”。当时的清政府一听说签约就哆嗦,在他们看来是个条约就是来催命的,根本考虑不到平等或不平等,对日本来使回复:友好、信赖对于双方当然是很重要的,但签订什么条约,没这个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的反复劝说之下,清政府最终也想通了这个道理,签订一个真正平等友好的两国条约,大概对清政府也没有什么坏处。于是两方重启协商,在1871年9月13日,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达宗城,于天津签订了以中方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清日修好条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日修好条规

《清日修好条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基本平等的条约,从法理上废除了两国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的朝贡制度,条约中确立了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双方确立了平等友好的国家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达宗城

为什么说它是基本平等?那是因为大清觉得从此与小小日本平起并坐,始终不很开心,毕竟条约是在主场天津商定签署的,是由大清提供的最初文本。所以呢,大清聪明的在条约第六条里埋了一个不太平等的雷,该条款条文如下:“嗣后两国往来公文,中国用汉文,日本国用日本文,须副以译汉文,或只用汉文,亦从其便。”这个就不太符合现代国际外交惯例了,正常情况应该是各用各的语言,再加注国际通用语言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于此时的日本外交也没有什么高精尖人才,伊达宗城就稀里糊涂被大清吃了豆腐,回国之后,伊达宗城在国内受到猛烈批评,被迫辞职。

过了多半年,日本不甘心吃瘪,再次派外交使节前来中国,谋求修约,当然是被李鸿章断然予以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与日本特使副岛私下畅聊,由于两方分别都与西方各国签订有多项不平等条约,有共同语言。副岛对西方列强破口大骂,发誓一定要带头废掉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夸奖他的觉悟与决心,并表示支持:你行你先来,你干我就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后的甲午战争和后来的谈判桌上,李鸿章受尽了日本人的挤兑,把最初签订友好条约时争来的面子附上里子一并退还给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却说到做到了,经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日本国际地位大幅提高,1910年,日本成功的废除了西方列强与其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而当时的大清,不要说废约了,就连自身也已难保,开启了死亡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