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闲钓图》
118x50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每次赏画,都是借画抒情、写意。古人作画何尝不是,也是借画写意,意在笔墨之外。
垂钓图是经典题材。映照的是传统的渔樵隐逸传统。有庙堂就会有江湖,有入世,也就会有出世。在主流的学而优则仕之外,还有退而隐江湖。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信道笃实坚定而勤奋好学,坚守善道至死不变。危险的国家不去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去居住。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从政;天下背离正道就隐居不出。若在有道之国。自己还贫穷卑贱,固然可耻;而在无道之邦,自己却富贵腾达,依然可耻。”
我一直在思考,沈周这个家族选择隐逸而不出仕的家族传统,内在里或许有着对当时大明的些许不满。而这种山水隐逸之画,在元朝时候最为盛行。到了明朝,沈周这些文人承接元朝以来王蒙、黄公望、倪瓒等的隐逸文人山水画传统。不过这个时候,应该逐渐去政治化了,不平或许有,但是更多的是传承这种生活方式。
题识:“秋江闲钓 弘治四年七月沈周”
这一年,沈六十五岁。在桃花初放、杨柳依依的阳春三月里沈周和吴愈在京江分别( ),四个月后,沈周独自在船上垂钓,到了耳顺之年,心境也敞开了,人生的分别、永别也遇到的多了,最终化为平静。一如这湖水的平静。
不用活得那么清醒,那么较真。还记得渔夫对三闾大夫所言: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随波自在游,优哉游哉。守住那份真心,活得洒脱,悠然,淡然。
沈周在精神上换成渔夫的这种“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在生活方式上选择陶渊明的田园隐逸生活。
六十五岁的他,一如陶渊明所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平和之心境,乐夫天命,任去留。
而在画法上,特别是这幅画,结合倪瓒的荒寒萧疏,和吴镇的江湖渔隐精神,而有了这幅创作。
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构图,即近、中、远三景层次分明。近景的石坡古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给人以坚实厚重之感;中景的广阔湖面则留白为主,几笔轻描淡写便展现出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浩渺;远景的平缓矮山则以淡墨轻染,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的氛围。这种构图不仅使画面空间感倍增,还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了画面的意境美。以散点透视法,使观者的视线能够自由地穿梭于远近之间,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现实之外的宁静与淡泊。
沈周与倪瓒都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倪瓒因元末社会动荡,散尽家财,浪迹天涯,寄居村舍、寺观中。沈周则不追求仕途,享受田园风光,也在太湖一带隐居。这种隐逸生活的选择,体现了他们追求心灵自由与净化的共同精神追求。倪瓒的绘画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淡泊寂静的气氛,他追求的是心中的平淡宁静。沈周在模仿倪瓒的过程中,也深入理解了这种精神境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倪瓒的笔墨以惜墨如金、侧锋干笔作皴著称,这种独特的笔墨技法被沈周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沈周在创作中,也注重笔墨的干湿浓淡变化,以及线条的流畅与力度,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浑厚苍茫、气势雄强的艺术效果。
沈周在继承倪瓒等元四家画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创新精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粗沈”风格。
船子和尚写过一首拨棹歌: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有心求之不可得,无意遇之盈满船。道在有意无意间得之。赏画亦在有意无意间感之。
渔家傲·题船子钓滩
黄庭坚
荡漾生涯身已老。短蓑箬笠扁舟小。
深入水云人不到。吟复笑。
一轮明月长相照。
谁谓阿师来问道。一桡直与传心要。
船子踏翻才是了。
波渺渺。长鲸万古无人钓。
一幅画展开,心意也就展开了。读画,读心也。解画,明心也。时时观画,时时印心。
好,到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