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排版 | 梁秀杰

责编 | 韩玮烨

// 睿评 //

投资者只要严守逻辑关,就能排除约70%-80%的投资错误。但在实践中却很难保持逻辑严谨。

好的投资,各有各的好;糟糕的投资,都是相似地糟糕——譬如说,大多数坏的投资都有一关过不去:逻辑。

投资者在拟定投资策略时,喜欢将投资思路称为“投资逻辑”,却往往忽略了:既然是逻辑,就必须遵守逻辑规则,保持逻辑严谨性。

如果投资思路在逻辑上是错的,那就谈不上好坏、优劣,它就是错误的,哪怕价值崇高、结论正确,它也是错误的——逻辑错,思路错,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据我观察,投资者只要严守逻辑关,就能排除约70%-80%的投资错误——你甚至不需要检查信息真实性,也不用核对计算准确性,只要反复扣:逻辑、逻辑、逻辑……

这个观察也可以反过来说:大多数投资者在构筑投资策略时,对逻辑严谨性的要求往往低得惊人,以至于犯下显而易见的逻辑错误,却还不自知。

本文无法系统地讨论“投资中的逻辑错误”,那太大太难,但我们可以分享一些遇过的有趣案例。

本文未来或有续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淆:客户需求与公司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淆:客户需求与公司价值

一些投资者在分析时,经常将“客户需求”默认等同“公司价值”,认为:客户需求庞大,所以公司有价值;客户需求坚定,所以公司有价值。

甚至认为,因为客户需求永远存在,所以该行业/公司一定不会出事。

这个逻辑是错误的。

首先在定义上,不管你如何定义客户需求与公司价值,它们就是两个不同概念,这点不证自明——如果你觉得它们一样,反而是你需要给出证据,举证责任在你。

就像鸡跟鸭不同一样,如果你非要说相同,你需要给出证明。

因此要问的不是:客户需求与公司价值,为什么不同?

而是要问:客户需求与公司价值,凭什么相同?

其次,即便客户需求也许永远存在,但谁来满足这种需求、以什么形式来满足这种需求,满足过程是否高效低成本,也是不一定的。

全国人民都有喝水的需求,这种需求强烈、庞大且坚定,但这意味着我开的奶茶店就有价值吗?这意味着我开的饮用水公司不会倒闭吗?

不一定。

真正因为这种需求而获益的公司,可能是X哈哈、XX山泉、XX可乐,也可能是X茶、X雪,甚至可能是自来水公司,这取决于经营水平、市场竞争与客户偏好等要素。

同理地,人类对健康出行的需求一直存在,这无法论证出:共享自行车长盛不衰。

同理地,人人都有手机充电的需求,这无法论证出:共享充电宝行业是一个好行业,某充电宝公司不会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地产行业永远不会消失

最典型的案例是这几年的房地产。

2021年地产行业频频遭遇逆风,有网友发帖称:地产行业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我坚定看好地产龙头XX。

以及类似的:人类对居住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我看好XX地产股。

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将“客户需求”偷换成“公司价值”——因为有需求,所以有价值;因为需求不会消失,所以公司不会出事。

投资者忽略了,由于它们是不同概念,所以:

从“居住需求”推导“行业不死”,是需要论证的;

从“行业不死”推导“公司不死”,是需要论证的;

从“公司不死”推导“公司有价值”,也是需要论证的。

地产行业永远不会消失、人类的居住需求永远不会消失,只能论证出:这个行业的客户需求坚定、持久——其实也不一定,因为租赁市场也可能满足居住需求。

而且这也无法证伪:

1)地产业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

2)某些地产公司积弊已久,只是差一个爆发时机。

让我举个更极端的反例好了:

第一,人类获取新闻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而且很庞大;

第二,所以我坚定看好报纸行业;

第三,所以我坚定看好XX日报。

这个观点的逻辑前提正确,需求一直存在,报纸行业也没消失,但报纸活得好吗?报纸倒闭得少吗?被裁员离职的媒体人少吗?

甚至反过来说:一个公司/行业会死,也不代表就是坏投资。

例如,费雪当年买的公司,现在有的不知死哪里去了;巴菲特当年买的报纸,现在集体半死不活——但在当年那个节点,这些依然是好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差:单变量偏差/过度简化

第二类逻辑错误,是关于过度简化与单变量偏差的。

当我们坐在书桌前静静思考,应该容易达成共识:现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故在分析时要尽量纵览全局,分清主次变量,不能只盯着某个单一变量。

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受到单一变量的影响,看到一个因素改变就以为会对全局有很大影响,而忽略考虑这个变量在系统中权重如何、二阶影响怎样。

举个例子。

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圈见过有人推荐某公考培训公司,给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越不好,考公热情就越高,公司生意就越好。

有趣的是,那段时间股价确实涨了一轮。

但现在回头看:这家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当初说的,“考公热情越高”、“生意越好”似乎并没有出现。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单因素”思维偏差。即,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将复杂问题过度简化为只有一个因素、一个变量,而忽略了其他变量也在发挥作用,也忽略了某一变量改变会引起其他变量跟着变化。

如果医生是这样看病的,必是庸医无疑;如果经济学家、建造师这样干活,也会被喷死——但投资者普遍这样干,还觉得没有问题。

说回这个朋友的逻辑,假定他的逻辑前提是正确的:

1 )经济确实不好;

2)经济不好确实提升考公热情;

但这两点并不能必然推导出:3)公司生意就越好 。

这是因为,能够左右公司业绩的变量很多,客户需求只是众多变量的其中一个——你只盯着“客户需求”这单一因素进行分析,自然容易出现错漏。

就如上文所说,客户需求不等于公司价值——因而客户需求大增,不必然带来企业业绩的增长,也不必然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

甚至某些情况下, “客户需求”大增本身就是触发危机的导火索。

例如,公司本身不具备那么大的供应能力,忽然遇到需求暴增,于是强行扩张,导致服务水平降低,引发新的管理问题;

例如,公司本身存在管理问题、战略盲点,一直隐而未发,结果遇到超常的业务繁荣期,这些问题提前逐一爆发。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行业需求爆发,提振了全体玩家的信心,也同时激发了大家强烈的“进取心”、“内卷心”,甚至吸引外界资本进入,竞争反而加剧,引起企业盈利降低,乃至亏损。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不管宏观层面顺风多么强劲,都不妨碍管理层在微观层面搞砸事情。

就算明天开始,全国人民一人一天喝一杯奶茶,我也有本事把奶茶店开倒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淆:整体与部分

这个案例涉及到第三类逻辑错误:混淆整体与部分。

我曾看过一位大V写的长文,用很长篇幅论述自己的投资理念,以及对一家光伏企业的价值探讨。

他说光伏的本质是:“能源”。

接着说,能源是一个极大的市场,其他行业如汽车、家电都是一个行业,而能源却是跨行业的。

又说,人人都需要能源,“全球的能源市场有多大呢?”——这样讨论下去,他就很自然地得出,这家公司的空间非常大、机会非常多、潜在市值也非常大。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哪里怪怪的,后来才想明白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宏大叙述,不知不觉间犯了逻辑错误。

第一,光伏的本质是不是能源?

我不知道。但就算是,这跟一家公司有什么关系?

一家公司的本质属性讨论,终究是要回到商业属性。

商业的本质属性,始终是要涉及竞争、客户和服务等面向的,如果将一家公司约等于“能源”,就会在思维上偷懒,人为地遗漏这些思考。

而这一段分析,就恰恰忽略了光伏行业的商业属性:这个行业时常竞争激烈,有时会进入所谓的“无序低价竞争”。

第二,我不知道光伏的本质属性是不是能源,但就算是,在逻辑上也不难理清:一家光伏(公司)不等于光伏(行业),光伏(行业)也不等于能源(体系)。

或许,这家公司出售的产品是获取能源的一种形式(方法/手段),但这家公司出售的能源服务(产品),在逻辑上不等同整个能源体系。

“人人都需要能源”,不能推导出,“人人都需要光伏”;就算“人人都需要光伏”,也不能进而推论,“人人都需要这家光伏公司”。

第三,仿照这个逻辑,我们很容易放大几乎每一家公司的潜在空间。

饮料:本质是水,水的市场多大啊?人人都需要水。

灯具:本质是照明,照明的市场多大啊?人人都需要光明。

出版:本质是文化,文化的市场多大啊?人人都需要文化。

地产 :本质是居住,居住的市场多大啊 ?人人 都需要居住。

我在雪球上写了这部分内容后,有网友回复得精彩:“问题他这个光伏行业本质的概括是错误的,光伏本质不是能源业,而是制造业,是用制造业的方式解决能源需求,用车间流水线方式大批量社会化生产方式解决初级能源采掘加工业的问题。”

如果你要我选,我更倾向于相信光伏的行业属性是制造业,而不是能源。

让我们试着梳理下,这位大V在逻辑推导时犯了什么错误。

首先,这段论证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在错误理解光伏的行业属性后,他将制造业属性抹去,偷偷换成能源属性,从而夸大了行业空间。

这次概念偷换的危害在于,论者不自觉地信以为真,而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光伏,本身是周期性极强的行业——忽略一个周期性行业的周期性特征,这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光伏行业就是光伏行业,你不能偷换成能源行业。

其次,这段逻辑似乎混淆整体与部分。

什么叫混淆整体与部分?容我举个例子:

中国人民是善良和勤劳的;

我是中国人;

所以,我既善良又勤劳。

这就是混淆整体与部分的逻辑谬误。

事实上,我很可能奸懒馋滑。

整体之属性,不必然为部分所拥有。

在上述分析中,就算假定光伏行业就是能源业,具有广阔空间、跨行业需求,但这无法推导出:你买的光伏公司,就具有跨领域的巨大增长空间。

退一步而言,即便你真买了一家能源公司,譬如中石油、长江电力,它的服务半径、供应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具备无上限的供应空间——所以,你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能源”,但不能说“人人都需要中石油”。

因此,你不能在感慨“全球能源市场多大啊?”后,进而感慨:“中石油的空间多大啊?”

这是两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在股市中有两个词汇高频出现,却又很大程度地被滥用、错用:一个是“逻辑”,一个是“概率”。

大多数人说投资逻辑时,并不遵守逻辑规则,例子前文已举了不少;大多数人在分析概率时,也不遵守概率分析的原则,不过是凭感觉分析,“拍脑袋”想问题。

譬如,每年都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过去10年有7年明天都是涨,所以明天70%的概率是涨的——这总让我想起赌博时,赌徒觉得已经开了7把大,所以下次一定开大。

在股市中严肃思考、认真推导,似乎是一件傻里傻气的事,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我要的是葫芦”的心态——只要赚钱就行了,管他逻辑对不对,数据真不真。

我甚至略阴暗地觉得,如果股价可以上涨,一些股民甚至不介意财务造假。

当然,在投资中保持思维的严谨性,始终是有好处的,最显著的就是:你会避开许多的坑。而那些“我要的是葫芦”的人,大多数时候既没有捞到葫芦,也失去了枝、叶、花。

而且我相信:保持头脑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当然,本文是略带书生意气之作,是纸上谈兵的纸上谈兵:嘿,你要说逻辑,那我们就来认真掰扯一下逻辑……

话又说回来:保持逻辑严谨,有那么复杂、那么难吗?

第一,在实践中很难。因为现实中的信息纷繁复杂,我们往往淹没在信息细节中,而没有办法像纸面做题一样,一一提炼出逻辑推导过程。

这就是教员所说的,“一上战场兵法全忘”。因而,学逻辑的人,生活中也会犯逻辑错误;学统计学的人,生活中也会违背统计学规律。

理论上,理论跟实践没有区别;实际上,理论跟实践很有区别。

第二,保持逻辑严谨,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逻辑学的术语枯燥乏味,但关于逻辑的原则与方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与运用,而常见的逻辑错误,来来去去就是那些。

譬如说偷换概念吧。

逻辑要求在推导时,必须保持前后概念的一致,你不能一会说A如何,然后忽然把B替换成A,又说A如何如何,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

从本文列出的许多案例来看,投资者只要刻意留意,保持前后概念不混淆,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同理,如果某人的逻辑推导中,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这段逻辑推导,就值得打个问号。

(本文系转载,文中图片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 推荐阅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