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5日报道(文/胡旭 周以航 卢宥伊)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各国减少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共同选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产业站上风口,成为各国竞合的焦点。

9月1日至2日,以“新质动力·创绿未来”为主题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四川省宜宾市召开。记者在大会现场观察发现,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博弈仍在持续,构建良性竞合关系、共同探索前沿新技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与会人士的共同期待。

产业全球博弈中国保持领先

电动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主导趋势。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由此牵引动力电池产业同步发展。本次大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2024年)》指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水平加速提升,形成中、韩、日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705.5GWh,同比增长38.6%。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占比高达93.3%。全球装机量TOP10榜单中,中、韩、日三国分别有6家、3家、1家企业入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建成了涵盖基础材料、单体电芯、系统集成、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在内的完备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了超过70%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

“中国在各维度领先优势比较明显,产业规模最为突出;韩国在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日本创新能力较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说,美、日、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全球前三,澳大利亚在锂矿等资源端有明显优势,日韩强在制造与材料环节,美欧在需求端有一定优势。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突出的区域竞争力。江苏、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配套和应用市场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四川、湖北等地矿产资源和绿电优势明显,提升较快。

以四川为例,作为锂矿资源和清洁能源大省,该省把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作为优先选项,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加快推进“电走廊”建设,构建起从锂矿采选、锂电材料、电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2024年上半年,四川生产动力电池达到64.6GWh,同比增长56.4%,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在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宜宾市,近年来借势国家战略东风,抢抓行业腾飞机遇,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战略之举,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在前两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宜宾累计签约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112个、总投资2025亿元。本次大会期间,宜宾再签项目133个,总金额达到845.5亿元。

不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动力变革快速演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优势并不稳固。受访人士坦言,我国在基础研究、持续创新、资源保障、融合发展及全球竞争中仍面临挑战。瞿国春说,未来头部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在欧美两大高速增量市场中赢得优势,同时下一代电池研发的布局、低碳绿色制造、成本控制能力也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紧跟创新前沿拓展应用空间

“去年,我提出动力电池行业需要从‘有’到‘好’。今年,我认为行业必须迈进‘高标准’发展阶段。”大会期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在主题演讲时呼吁。他进一步分析说,高标准发展需要从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和高价值等角度发力。

行业迈向高标准发展,创新不可或缺。一方面,针对安全、续航、充电等新能源汽车消费痛点,行业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品迭代,缓解用户焦虑;另一方面,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必须持续在原材料和生产制造等环节加强创新,持续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与本次大会同时举办的展示活动上,一批最新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集中亮相。以宁德时代发布的“神行Plus”电池为例,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行业中首款同时实现1000公里续航和4C超充特性的磷酸铁锂电池,支持“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且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下依然能够高效工作,回应了新能源车主对电池续航、充电和“趴窝”的担忧。

“作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消费者关心的续航、电池能量密度和快充等问题,一直都是我们研发攻关的方向。”宜宾天原集团锂电新材公司研发工程师杨德威介绍,公司通过降低材料体积、提升能量密度,助力解决长续航问题,同时通过开发高倍率性能的磷酸铁锂产品提升电池充电效率,助力实现快充。

上游技术创新为行业注入更多新动能的同时,下游新场景的涌现也孕育着新的空间和机遇。展示区内,大型电动飞行器缓缓转动螺旋桨,农业无人机精准模拟喷洒作业,工业机器人展示高效装配场景,呈现了动力电池新的应用场景。

电动船舶是动力电池应用新场景的代表。中国船舶集团712研究所副所长朱刚介绍,电动船舶运输成本低,环保优势突出,尽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预计很快将迎来高速发展期。珠海启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志成表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内河航运市场,电动船舶市场前景广阔,定制化电动船舶有望在未来七八年内达到10%的市场保有量。

电动船舶蓄势待发,电动商用车加快发展,电动航空器更蕴藏广阔的想象空间。行业人士分析,通过新场景实现动力电池行业新突破正当其时。与此同时,新场景也催生对电池性能的更高要求,呼唤电池安全性、可靠性、能量密度、快充、循环寿命、耐温性等方面的进一步创新突破。

熊继军建议,企业要持续加强液态电池低温及安全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综合性能;瞄准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开展关键材料、单体单芯、系统集成、装备工艺等技术研发,加快产业化进程。

加强全球合作 共创绿色未来

“先进的电池制造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能源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对阿联酋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阿联酋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关键时期。”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本次大会主宾国,阿联酋将中国视为向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伙伴。

“通过此次大会,我们看到了进一步合作及交流专业技术的众多机遇,这必将使两国受益匪浅,有助于推动进步与发展,突破创新界限,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哈马迪说。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滥用贸易保护措施,破坏正常国际经贸秩序,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畅通。但多位与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表示,进一步深化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合作是大势所趋。

展会现场,阿联酋国家馆内汇聚了阿联酋工业与先进技术部等政府机构和可再生能源公司马斯达尔、锂精炼企业泰坦锂业等多家企业。泰坦锂业高管苏尔坦·阿尔·阿哈巴比表示,两国的良好关系、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等因素,是他们在中国寻求合作的重要原因,此番前来希望与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建立良好联系。

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加快了全球合作的步伐。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梁锐介绍,欣旺达的供应链基地主要建在东南亚、欧洲、美洲三大地区,通过持续完善供应链本地化率,与战略供应商一起构建属地化的产业生态,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梁锐表示,欣旺达的东南亚基地预计在2026年实现75%的本地化,欧洲预计在2026年实现83%的本地化。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黄学杰认为,中企出海不意味着抢生意,而是与国际市场充分融合,通过资本、产业链生态、再生利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形成有效结合。瞿国春介绍,今年波兰和匈牙利两个欧洲国家首次进入动力电池全球指数前十,主要原因就是随着欧洲电动化转型,这两个国家成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布局的重点,带动了上游产业链的配套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熊继军表示,将用好多双边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支持和指导企业更好布局海外市场;发挥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的积极作用,搭建与相关国家互认的碳足迹核算体系,建立动力电池专利池,推动解决铁路运输问题,营造“走出去”的良好环境。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希望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携手探索动力电池的前沿新技术,完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新生态,研究动力电池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健全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建良性的市场竞合关系,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作出共同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日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展上拍摄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唐文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