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不会!

由于教科书阶级论的观点,大家都会觉得,秦朝二世而亡,原因就是暴政、苛政,导致了农民起义,然后掀翻了大秦王朝。

这个观点的目的,在于告诫当权者,要珍惜民力,保护底层利益。

但实际上秦朝的灭亡,并非这个表面原因。

一,商鞅变法的副作用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的讨论过,在这里简单概括下:
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关闭底层百姓的所有生存通道,只给他们留了两条路:

第一,疯狂的种地,为秦国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不想种地的,去参军打仗,为秦国扩张提供兵源。

为了第一条的推进,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给农民分田,然后以保甲制度,限制农民流动,并强制男丁成年以后分家。

为了推进第二条,禁止私斗(避免内部消耗),建立二十等爵军功制度。

秦朝农民一年田赋,要上缴一半以上(泰半之赋),除此以外,成年人丁,每人每年要上交1000的口赋。

对比而言,西汉的田赋,基本在十五税左右,最低是文景时期的三十税一。

即三十分之一。

口赋这一块,西汉最低是征收80钱,最高是120钱,每人。

很难活下去是不?没关系,给你出路:好男人,从军去!

当兵,上阵杀敌,砍一颗敌方甲士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盲猜一下,这个待遇,要远超今天的雇佣兵吧?

杀一个人,田有了,房子有了,仆人也有了。

阶级跨越也实现了。

最重要的是,多杀多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秦将士绩效表

一个农民,如果他不想种地,去上阵杀敌,要么被对方砍死,要么砍死对方,一旦砍死对方,回来就是小地主。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成功的,将秦国打造成了一辆全副武装且燃料几乎无限的战车。

土地和人口,就是这辆战车的燃料。不停的发动战争,就会有不断的土地和人口纳入,来满足没有出路的秦国人的胃口。

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对他们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不停地杀戮,才会不停地成长。

直到有一天,秦国变成了秦朝,天下再无战事,帝国再没有首级可以收割,也就不再有军功可以授予这些疯狂的战士们。

这意味着,农民唯一的活路,被堵死了。

整个帝国,从军队到农民,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动农民起义的陈胜和吴广,爵位在秦朝的二十等爵中,属于第五等级的大夫。

有大夫爵位的陈胜和吴广,居然要被发配渔阳戍边,就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据。

二,扶苏的困境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假如扶苏即位,该如何扭转帝国的崩溃?

改变法家制度,实行以儒治国?

看似很不错,但不好意思,这恰恰是扶苏最难做到的。

我们之所以对扶苏即位抱有幻想,主要还是来自《史记》中,他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反对,并且由此得出结论,这位是一个反对法家,推崇儒家治国的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从来就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实现自我革命成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觉有人在说我!

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早死,就把所有的可能堆砌到他身上!

在扶苏同志有限的一生中,他生于秦国,成长于秦国,自幼接受的,是法家教育。在他成长的历程中,见证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巨大作用,见证了在变法的支撑下,秦国一西陲诸侯,连续灭掉东方六国的宏伟战绩。

一句话,在秦国眼中,除了商鞅变法定下的那一套规矩之外,所有的思想流派以及政治变革,都是失败的。

否则,为啥灭掉六国的是我大秦?

扶苏不满的,只是秦始皇对坑杀儒生的残酷性,而不是整个商鞅变法确定的制度!

所以,千万不要把扶苏想象成汉武帝那样的人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建立在物质丰盈、国泰民安、内部矛盾缓和的基础之上。

而扶苏,已经没有这个时间去犹豫。

毕竟,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陈胜就在大泽乡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年的时间,我们不要指望扶苏有多少魄力,来缓解大秦帝国的内部矛盾。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陈胜和吴广,只不过是点燃了秦末乱世的导火索,真正的灭秦主力,是六国贵族们。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六国贵族的蜂拥而起,这次农民起义,也会像后来的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最终失败。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最终是豪强支持的皇族刘秀取得了天下。

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最终是豪强为主军阀们肢解了帝国。

隋朝末年的瓦岗农民起义,最终是六镇贵族代表李渊父子取得天下。

即便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最终也是成就了藩镇军头们,开启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历史上唯一一次农民起义取得成功的,就只有朱元璋。

所以,农民起义的作用,无非就是给别人做个榜样,看,我反了,你也可以!

扶苏可以扑灭大泽乡农民起义,但改变不了被诸侯分割的结局。

所以,扶苏即位,既不能从自身上、更不能从实际上,在一年之内缓解内部矛盾的爆发,阿房宫还得修,陈胜吴广还得去渔阳戍边,大泽乡起义还得爆发,项梁叔侄还是要砍掉会稽太守的脑袋。

大秦,还得是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