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的内容中提到了卧波桥,有朋友私信询问1929年之前此处的桥梁情况。

说起如今吉林市北山公园山脚下卧波桥的前世,就不得不说说北山脚下的湖。在历史上,山脚下的水面原本是一个大湖,有资料介绍这一水体本为史前松花江旧河道的残迹。清代北山上兴建寺庙群,有人即在水体的浅狭地带铺设供人通行的桥梁,因未见历史明确记载,推测早期的桥梁应为简易木桥

在绘制于1912年的《吉林省城街市图》中,北山脚下的湖上标有两座桥,一座位于如今卧波桥处,另一座则在今卧波桥东侧(长公祠后身)。此外今卧波桥西侧的水面也有一段通道将北山脚下的水面与转心湖水系分开,疑似居民为了通行方便,用土填实了部分湖面形成通道。不过,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山脚下的湖泊上就只有卧波桥处的一座桥梁被标注在当时的地图上(卧波桥东侧的桥梁标记标注为切断水面的空地)。从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座很窄的带栏杆小桥

1927年吉海铁路开始动工,火车道将北山脚下的湖面分为南北两块,其中靠近北山一侧的即今天的荷花湖。有人说分出这个水面的时间是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由于日寇阻挠,1929年6月30日,吉海铁路虽名义上全线通车,实际上还没有并轨吉林火车站,无法与吉长、吉敦线客货联运。1929年7月,利用“中东路事件”期间日方的短暂“放松”,吉海铁路工程局抓紧由黄旗屯总站向吉林站继续铺设铁路。最终于8月16日,把线路延伸到吉林站管辖内的吉敦线用地范围,即吉林站东0.5公里处终点分站。

由前述记载可知,今天的荷花湖是1929年出现的。也正是在这一年,因修建新道路,旧时的小桥被拆除,原址兴建了卧波桥——铁路南侧的湖面又被划出东、西两块水面。伪满时期,北山公园被定位为“国立”公园,东湖被清淤后成为泛舟的场所,当然这时期的东湖并没有现在大。

吉林市解放后,北山脚下的湖面被不断治理和改造。其中1986年的整治工程不仅进行了清淤,还扩大了湖面面积,“在原来湖面基础上,又人工扩大了近2公顷……湖面将近8公顷”(《吉林市园林志》),进而在山脚下形成了现在荷花湖、划船湖(东湖)、澹泊湖(西湖)——三湖团簇拥的局面。

到了1999年,吉林市北山公园山门位置进行综合改造升级,具有70年历史的卧波桥被拆除,原址重建了82米长,16米宽的九孔石拱新桥。据说此桥筑有99条盘龙,暗合“九龙山之数”。

从未曾谋面的木桥,到小桥和铁筋石桥,再到如今的九孔石拱桥,北山脚下湖面上的卧波桥(最初桥名不详)一路升级,堪为北山公园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