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贯穿古今、流向未来的历史长河,也是沟通九州、连接世界的交通枢纽。”

9月5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开幕。当天下午,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论坛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以“大运河与中国文化”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大运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塑造:

运河讲坛|徐兴无:扬州的美食、园林,都是运河带来的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运河讲坛|徐兴无:扬州的美食、园林,都是运河带来的福利

第一是对中国人时间观、历史观的塑造。它不仅是一条河,也是我们的历史。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几乎伴随了中华民族传世文献记载以来的历史。中国人经常用水来比喻时间。大运河从开凿一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它不是一条自然的河,却是一条历史的河。

第二是对空间观的塑造。中国的地理是西高东低,孕育中国文明的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的。中国古代把流入海里的河叫“渎”,所以有“四渎”。只有一条不流入海的河也叫“渎”,就是“中渎水”,也就是运河。运河是沟通南北的,这是用人的力量把中国南北沟通起来的一个交通动脉。另外,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到中国,是靠着运河,把两个目的地连在一起,形成了闭环。所以,运河对中国自身的统一的空间以及中国和世界连通的空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对价值观的塑造。运河保障了中国的盐、粮食以及商品的运输,带来了城镇的繁荣,带动了沿岸农业、手工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条河,给中国人塑造了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任何动用民力的大型工程,必须以济世惠民为目的。

“我从小是在扬州长大,小时候就看运河里的船、看运河上的桥,还在运河里游过泳。那些都是我幼年时期很美丽的风景。”作为扬州人,徐兴无谈起大运河,有着很深沉的感情。《易经》里讲: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生活在运河边的人,可能不是很能感受到运河的独特之处。但随着自己离开家乡,随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不断了解,对运河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他对大运河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他的回忆里,扬州人的生活跟运河密切相关:“我们之所以能享受这么多扬州美食,欣赏到扬州的园林、风景,现在想想其实都是运河带来的便利。这些既是我们的回忆,也是很重要的文化资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任雨风/文 顾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