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济夫

商河鼓子秧歌是商河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经商河人千百年来的锤炼,已成为光彩夺目的齐鲁艺术瑰宝,被列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商河被国家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济南市商河县原为滳河,隋开皇十六年置县,因有滳水流经而得名,北宋时改为商河县,并延续至今。商河属黄泛冲积平原,无高山丘陵,地势平缓辽阔。初到商河举目远眺,四野茫茫,颇有空旷寂寥之感。

笔者在商河看了一场鼓子秧歌表演,眼前呈现出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又听说商河全县960个村“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

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记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卖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鼓子秧歌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繁荣发展至今。究其源头,学术界有“抗洪”“战争”“祭祀”三种说法,主流为“抗洪”说。唐代沧州刺史薛大鼎《许商河》记载:“洪流入海地无波,百姓欢呼麦丘坡。犹恐甘棠遭败剪,嘉名永锡许商河。”“百姓欢呼麦丘坡”一句,展现了战胜洪水后,人们歌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河位于黄河岸边,苍茫沃野,但黄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暴戾多变的特点,不断肆虐、摧残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商河人在劳作耕耘的同时,要抵御黄河的侵袭,他们奋起抗洪抢险、筑堤固坝、导水排涝。到灾后喜获丰收时,他们就用秧歌这一特有的方式庆贺丰收喜悦之情。

淳朴的商河人民随情而动,随意而发,因陋就简,锅碗瓢盆、棍棒簸箕、锨镢镐锄等,顺手拿来就可以当做击打伴奏乐器,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跳。

歌舞逐渐成了商河人独特的娱乐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民间富有艺术才华的艺人推波助澜,使原始形态的扭动歌舞不断提炼升华。道具也由瓢盆换成鼓子,雨伞换成平顶伞,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有发展、组合。这种自然的形成发展方式,即商河鼓子秧歌“抗洪劳作说”的由来。

商河鼓子秧歌来源还有两个流行的说法,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兵打仗路过此地时,组织军民联欢,并发展成秧歌;二是宋代灾荒年,包公来鲁北放粮,为振奋精神,向当地人传授鼓子秧歌,并在此扎根、开花、结果。这两种说法包含了两个元素,“刘秀屯兵说”,可以推断出鼓子秧歌与古代军人、军事有关;“包拯赈灾说”,说明商河鼓子秧歌在宋代已有了雏形。

说起鼓子秧歌的源流时,当地人异口同声地说源自武术门派中的“大、小洪拳”。在中国历代上,统治者往往会编排歌颂武功的“武舞”,用于祭祀,展示武威。周代“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唐朝的《秦王破阵乐》《七德舞》、宋朝的《讶鼓舞》等,在阵形、意境、神韵、舞技等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商河鼓子秧歌把战争中的某些手段引入舞蹈,在组织、表演形式中,也有不少军事、武术的烙印。

商河鼓子秧歌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杂技于一体,多有军事战阵、仪仗等场面以及吉祥图案等形象。这是世代演练的结果,是百姓智慧的结晶。

商河鼓子秧歌在风格上与陕北锣鼓一脉相承,是打谷场上的舞蹈。整支队伍的组成有行政后勤,由“秧歌头”“管事”“外交”“箱官”和“炮手”组成。“秧歌头”是团队核心,由德高望重者担任。乐队由大鼓、钹、镲、锣组成,大鼓为指挥,与“头伞”紧密配合。演员队伍包括“博士””伞”“鼓”“棒”“花”“丑”等角色。“博士”为编导,负责场阵编排,队员按偶数搭配,队形排列讲究对称。商河鼓子秧歌中的角色都是以舞者所用道具命名,一般为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角色服饰受戏曲影响,注重潇洒、稳健和俊美。

商河鼓子秧歌道具主要有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等,角色各有特定道具,既丰富了表现形式,也增加了观赏性。其中绸伞分为“丑伞”与“花伞”,“丑伞”又称“头伞”,是秧歌队的组织和指挥者;“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舞蹈,使舞队显得五彩缤纷;“圆形鼓”是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人数最多,动作繁复,彪悍的舞姿伴随惊天动地的鼓声,展现威武的场面;“双棒”由男青年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绸巾”由女青年扮演的“花”角色使用,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场面泼辣大方、活力四溢。

商河鼓子秧歌全部演出内容包括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六个部分,其中主要是“进场”和“跑场”。“进场”是舞队进入场地前的舞蹈,为整个表演设定基调。“跑场”是表演的高潮部分,分为“文场”“武场”。”文场“注重技巧、形式和协调性,“武场”注重力量和动态,展现表演者的力量和活力。

商河鼓子秧歌“跑场”队形极为丰富,包括“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队形变化,威武雄壮。这些队形既展示了表演者的技巧和协调性,也体现商河鼓子秧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集中展现秧歌队的演出水平与质量。

秧歌队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风格。“伞头”在舞动方式上有肩扛、腰插和手举,“伞头”左手握平顶伞,右手拿牛胯骨,柔中带刚、富有韧劲,多是老者形象。“花伞”动作潇洒自如,昂首挺胸,帅气十足;“鼓子”左手握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鼓子借抡劲带动上身,跳转劈蹲,大起大落、粗犷奔放;“棒槌”双手各握一根枣木棒,两端带穗,相互击打,上挑下盖,左挫右擦,轻巧利落;“腊花”动作泼辣大方,颠颤、划圆、蹲扑、跳蹿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花”是女性角色,有“地花”和“跷花”之分,右手持彩扇,左手拿绸巾或绢花,双臂抡动,风火有力,跑起来却轻盈飘逸、活泼优美,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刚健相得益彰。

商河鼓子秧歌的五种角色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动如脱兔,静若处子,既丰富了视觉效果,也展现了秧歌的独特魅力和地方特色。

商河鼓子秧歌演出阵势深得兵法精髓,进退攻防各有招式。“秧歌头”言出令随,击打鼓乐为号。大鼓擂动,伞、鼓、棒、花、丑各显神通,飞旋、刚劲、勇猛、绚丽、诙谐于一体,展现出一幕幕粗犷豪放、潇洒飘逸的壮丽景象。

商河鼓子秧歌,经商河人千百年来的锤炼,已成为光彩夺目的齐鲁艺术瑰宝,被誉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商河被国家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经国家文化部评审和认定,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退休前为梁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