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安南河戏

原  名:南河戏。

产生时间:清乾隆年间。

流行区域:流传于德安县西北一带。

剧种介绍:传统戏剧德安南河戏流传于德安县西北一带。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逃避水灾的难民将黄梅采茶戏带到德安并广为传播,后几代德安民间艺人在黄梅采茶调(也称下河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和楚剧、弹腔的精华,同时又融合了本地土语小调,逐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德安民间艺人将其称为南河戏

南河戏的唱腔有板腔体、联曲体和综合体。板腔体有平板、汉腔、叹腔、还魂腔、西皮、二黄等,平板(下河调)系南河戏唱腔的主体,俗称开口腔。平板、汉腔依据其基本曲调通过速度、旋律、节奏的变奏,音调的伸展压缩,演变成一字、火攻、对板、嚎啕、闷板、倒板等一系列板式,俗称九板十三腔。南河戏的每出小戏均由几首专用小调组合而成,称为联曲体,是南河戏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河戏的综合体则是以板腔体为主,再根据剧中人物和情绪的要求,穿插一些花腔、小调增色,常用在大剧目中。南河戏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五行,以生、旦、丑行为主。

德安南河戏是中国最早的黄梅戏遗传,至今仍保存了湖北黄梅戏最原始的剧目和表演形态(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只沿用古老戏曲打击乐及人声帮腔伴奏伴唱);同时又融合了多剧种表演形态,多声腔演唱形式,是一份极其难得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对于认识中国地方戏曲风貌和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有着活性与静态的双重历史、文化价值。

代表剧目:《双贵图》、《牌环记》、《绣鞋记》、《罗帕记》、《山伯访友》、《蔡鸣凤辞店》、《湘子戏妻》、《告经承》、《清官册》、《丝袋记》、《葛麻写退》、《梦姻缘》(也称《还魂记》)、《乾隆闯关东》。

非遗级别: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陈守立。

《江西非遗戏曲概览》钟传志,郭晓莺编著,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