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是我国的开国大将,他不但为人风趣幽默、忠肝义胆,而且能征善战。他在东征中救了蒋介石一命、在长征中降了周恩来的高烧;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最好的旅长”、在解放战争中灭了敌军的“天下第一旅”,但他过早的去世却让众人十分伤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陈赓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曾拉着儿子陈知非的手,问道:“知非,我死后你会不会哭我啊?”

陈赓为何会说这句话?陈知非又是如何回复的呢?

陈赓遇到人生知音——王根英

陈赓的祖父虽然是御封的“武显将军”,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不得从军,不得当官”的训示。起初陈赓按照祖父的训示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再加上父母要求他12岁就结婚,承担操持家业的重任,陈赓当然接受不了,于是便于1916年年底离家出走,投笔从戎。

在湘军中,年仅14岁的陈赓穿着比自己身材肥得多的军装,背着和自己一样高的步枪,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24年初,陈赓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在黄埔军校初期旺盛的革命氛围中,他发起成立了血花剧社,积极向大家宣传革命真理。对那些国民党右派,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被其他学生推选为“黄埔三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毕业后,因成绩太过优秀而被留校,担任第二、三、四期入伍生的连长、副队长等职务。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陈赓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第二次东征中,名气渐渐变大。

在平定广州商团的叛乱中,陈赓为了调查清楚敌军的情况,孤身一人化妆成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员工,大摇大摆地走进广东市区。最重要的是他凭借着一张路上捡到的“反共”反蒋宣传单作掩护,顺利通过敌军的检查,绘制了敌军部署的详细情况,为平定商团叛乱立下了头功。

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的总指挥部跟着第3师向东进发,没想到突然在华阳附近和叛军遭遇了。由于第3师的作战能力不是很强,竟然全部溃败,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后,虽然亲自督战,但也没能挽回这一局面。

在兵败如山倒之际,蒋介石被伤了自尊,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陈赓只好一边组织士兵们和叛军打斗,一边背着蒋介石撤退。陈赓此举对蒋介石来说无异于救命之恩,蒋介石为了报答陈赓,当即将他升为侍从参谋,享有随便出入自己住处的权力。

1926年9月,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陈赓离开广州,前往苏联学习。1927年2月,陈赓完成学业回国,来到武汉唐生智所领导的国民革命第8军当特务营营长。陈赓领导的特务营共有1000多人,大多是由安源工人组成起来的,营内也有很多共产党。因此当陈赓来到特务营任职后,这个营也就变成我党的警卫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下旬,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陈赓领导警卫营担任此次大会的警卫工作。在这次会议中,陈赓既是代表之一,也是大会的“保卫部长”。这次大会在陈赓的生命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他在这里再次遇到了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位知音——王根英

喜结连理,却败给革命牺牲

王根英1906年出生在上海市郊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里条件实在太差,她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在她8岁那年,为了让生活能过得更好,王根英顶替了别人的名字,和嫂子还有姐姐一起去纱厂当童工。

纱厂是由英国人和日本人开办的,因此对工人十分苛刻,要求早上6点上班,就算只迟到一分钟也要扣钱。为了保证能准时到达工厂,年幼的王根英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喝一碗稀饭就上路。在这种难以忍受和饥饿难当的日子里,她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1923年,这是上海的党组织快速发展的一年,我党在上海的各区都建立了党支部。王根英所在的纱厂刚好是沪东区党支部活动的重点,而她也在此期间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心中渐渐燃起反抗的怒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我党在纱厂成立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由于王根英坚强好学,所以她被选为第一任团支部书记。不久后,在中共沪东区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一个月的准备,王根英组织纱厂的工人们举行了第一次全厂大罢工。

这次大罢工于1924年6月开始,参加罢工的工人高达近7000人,也获得最终的胜利。很快,王根英被选为纱厂的工会主席,1925年正式加入共产党。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发了,党中央当即召集上海市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王根英等人在6月1日早上召集纱厂7500多名工人,一边高喊口号,一边冲出工厂,参加罢工示威游行。

在南京路上,游行队伍和前来镇压的骑兵遭遇了,面对来势汹汹的骑兵,工人们毫不害怕,一个个奋勇前进。而王根英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方,高喊口号鼓舞大家,她脸上坚毅的神情也被众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随着大革命高潮的推进,王根英积极参加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她在这次武装起义中的任务是运送枪械。这一任务虽然十分危险,一旦暴露就会有性命之忧,但王根英根本不害怕,还将这项任务做得很好。

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特别临时政府成立,王根英被选为市政府委员。随着革命斗争的持续发展,王根英也从一个普通的工厂女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工人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阶段,王根英认识了陈赓,并和他有短暂的接触。当时陈赓公开的身份是工人夜宵的教书先生,他被王根英身上的革命热情所吸引,在接触过一段时间后,当即大胆地表示自己对她的好感。除此之外,陈赓还几次到王根英家破旧的棚户区看望她的父母和亲朋。

陈赓虽然来上海的时间不算很长,但他却很快学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当他和上海人说话的时候,一般人是很难听出他是外地人的,这对他的上海开展工作、交朋友都提供便利。

来到王根英家的时候,陈赓用上海话和她的家人唠家常,王根英的父母和妹妹都很喜欢他。妹妹还羡慕地说:“这位先生文武双全,待人彬彬有礼,人品又好,真的羡慕阿姐!”但王根英当时心里只有革命,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个人感情,所以没有理会陈赓的主动和热情。

尽管被拒绝,但陈赓不会轻易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最终抱得美人归。

1929年,王根英为陈赓生了一个儿子,陈赓第一次当父亲十分高兴,为长子取名为“陈知非”。转眼间陈知非3岁了,有一天他在街上玩耍,见巡逻的印度巡捕身上挎着枪很帅气,连忙跑过去说:“我爸爸也要一把枪,你的枪没有我爸爸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知非的一句话引起印度巡捕的关注,当他准备回家的时候,印度驯服就悄悄跟在他身后。陈知非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刚好遇上出来找孩子的王根英,巡捕一见到她就问:“是你们家有枪?”

王根英急中生智,说:“你别听孩子胡说,我们家那支枪是他爸爸给他买的玩具枪。”印度巡捕见王根英一身典型上海生意人家的妇人大板,讲话又比较自然,便没有怀疑,离开了……

这样的生活本能一直持续下去,但令陈赓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会离他远去。

1939年3月8日,敌人突然将王根英所在的师供给部包围,她不顾个人安慰,将组织分配给自己的骡子让给伤员骑,自己则徒步冲出敌人的包围。然而在突出重围后,王根英发现装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还在村子里,她毫不犹豫返回。

就在王根英再次出村的时候,刚好和敌人遇上,随即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之下……

陈赓临终前问儿子:你会不会哭我啊?

算算陈赓和王根英的11年夫妻生活,两人相聚的次数少之又少:

第一次是在1927年5月结婚到南昌起义前夕,两人住在武汉;

第二次是在1928年到1930年,两人住在上海;

第三次是在1937年,两人在延安小住,这也是他们相处的最后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深意笃仅有3次相聚,但留在陈赓心中的将是永久的悲伤。

陈赓因妻子的牺牲久久无法回神,他深情地痛悼着根英的牺牲,也深切地怀念着他们留在上海的儿子。但由于战事紧张,再加上陈赓没有时间,这也导致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在一家西餐厅里找到正在当仆役的儿子陈知非。

1946年1月,陈赓率部驻扎在太岳区沁源县的时候,他和儿子终于迎来见面。陈赓一见到陈知非就握着他的手,说:“党的‘七大’悼念革命先烈的时候,挂了你妈妈的照片,杨秀峰在冀南找到了你妈妈的坟墓……”

1957年12月19日,陈赓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给击倒了,他突发心肌梗塞,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天早上,傅涯吃完饭去上班,陈赓就感到有点不舒服,刚在沙发上坐下,他就感到胸部剧烈疼痛。幸好司机老赵在后院,这才及时救下陈赓。

晚上11点多,陈赓终于醒了,在一旁守着的陈锡联见状十分高兴道:“你这条命都快要保不住了,你还在那里死命工作,歇歇吧!”这次并发后,陈赓在北京医院住了3个月才逐渐康复。

出院后,医生要求陈赓要多休息、少工作,但他一出院就将医生的嘱咐给抛之脑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陈赓的心肌梗塞再次发作,为了他的身体着想,中央决定减轻他的工作负担,让他退居二线。退居二线后,陈赓便专心治病,但非常可惜的是尽管如此,但病魔还是无情地一步步摧残着他。

1961年初,陈赓感觉越来越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将长子陈知非叫来。他拉着陈知非的手,半是认真,半是开玩笑地说:“知非,我死后,你会不会哭我啊?”

陈赓这样说其实是因为只将将儿子独自一人留在上海,让他历经苦难,陈赓对儿子十分愧疚,所以才会在临终之际问出这句话。陈知非含泪点点头说:“爸爸,您是我爸爸啊,我不哭您,我哭谁啊……”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逝世,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