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按理说,蒙古作为一个与中国没有直接战争冲突的邻国,应该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然而现实却是,蒙古在亲华与反华之间反复摇摆了三十年之久。
那么为何蒙古会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如此摇摆不定呢?
其实在蒙古国内,确实存在着一股强烈的反华情绪。
过去三十年里,蒙古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频繁活动,他们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传播反华言论,甚至采取暴力手段针对在蒙古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
而在这些极端分子中,以“泛蒙古组织”最为著名。
他们将中国视为蒙古国的头号敌人,甚至为了所谓的民族尊严,发起了针对中国人的“追捕令”。
而且这些极端组织的活动也不只停留在言语上。
2010年,在这个组织的煽动下,一批参与乌兰巴托援建项目的中国工人遭到袭击,与当地人发生了严重冲突。
事后,该组织不仅不收敛,反而煽动更多人前往警局抗议,要求将所有中国人驱逐出境。
而除了这个组织之外,蒙古国内还有许多相似的反华团体。
这些组织的存在反映出蒙古国内民间的反华情绪已经根深蒂固,甚至连现任总统巴特图拉嘎都曾多次煽动反华情绪。
巴特图拉嘎在竞选蒙古总统时,反华的标签成为了他获取支持的一个重要策略。
当时蒙古国内的民粹主义盛行,而中国正是这些民粹主义者眼中的“敌人”。
巴特图拉嘎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竞选中多次提及中蒙关系,把所谓的中国对蒙古的“威胁”夸大其词,甚至还将中国塑造成蒙古的假想敌,成功赢得了大量选民的支持。
然而,尽管蒙古国内存在如此强烈的反华情绪,但另一方面,蒙古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却在不断加深。
追溯过去,其实中蒙两国有着长期的友好交往。
蒙古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尽管在冷战期间由于苏联的影响,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蒙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逐渐回暖。
2003年,中蒙建立了睦邻互信的伙伴关系,次年,两国的关系更进一步,成为了战略伙伴。
而蒙古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也是极为深厚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蒙古国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两国的贸易关系持续增长。
蒙古国的经济发展几乎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那么,蒙古国是怎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倒翁的呢?
蒙古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国内存在着强烈的反华情绪,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例如“泛蒙古组织”频繁活动,甚至采取暴力手段针对中国人。
现任总统巴特图拉嘎也曾利用这种反华情绪,成功赢得选民支持。
尽管如此,蒙古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却非常深厚,两国的经济关系密不可分。
那么,蒙古是如何在反华与亲华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呢?
蒙古国在面对中俄两大邻国,尤其是中国时,采取了既合作又防范的外交策略。
同时,它积极引入域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寻求经济援助,以维持地区力量的平衡。
在经济上,蒙古国通过向中国出口煤炭和铁矿石,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这些年来,蒙古国高层频繁访问中国,每次都带回数亿美元的大单。
与此同时,中国对蒙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援助,修建了铁路、改造了棚户区,投入到诸多民生项目中。
如今,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蒙古国的最大投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国,双方的贸易总额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
然而,尽管蒙古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但这种密切的合作也让蒙古对中国心存疑虑。
这种戒心源于蒙古对历史的记忆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
蒙古社会对中国的怀疑和敌意,部分源于苏联时期的反华宣传,加上成吉思汗和大蒙古帝国的辉煌历史,使得他们对中国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这种情绪被蒙古政客利用,他们在竞选时高举反华旗帜以获取选民支持,但在执政后又不得不依赖中国发展经济。
这种矛盾的态度被形象地描述为,在蒙古,反华是工作,亲华是生活。
而蒙古反华的深层体现不仅在于贸易中的小摩擦,更在于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在苏联解体后,蒙古认为中国对他们独立发展的威胁最大,为了平衡中俄两国的影响,蒙古在“第三邻国”政策的指导下向美国示好,并在中国边境建设了大量军事设施,定期与美军联合演习。
美国战略专家约翰·罗佐弗曾形容,蒙古是美国国防部种在中俄之间的“特洛伊木马”。
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在中俄美三大国之间灵活游走,巧妙地利用各方力量,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不倒翁”。
然而这种策略不过是蒙古小国心理的悲哀表现。
无论是亲华还是反华,都是蒙古国国力弱小的无奈之举。
蒙古既无法彻底反华,也不敢完全亲华,只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不倒翁”的角色,既糊弄了国内群众,又令周边大国感到不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