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死亡也是会传染的,在发表宁夏女孩死于出租屋之后,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号《贞观》,也死了。为此,我也删掉了那篇基于此事件而创作的,大概也是今年我所有文章里头,个人认为最好的作品——《新聊斋志异之烂尾娃》。

因为我也怕被死亡传染,捏死一个账号,远比捏死一只蚂蚁要轻松得多。但我还是有必要说几句,以免落入马丁·尼莫拉式的沉默陷阱。当咪蒙炸号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当贞观炸号的时候,我也没有说话;轮到我炸号的时候,就已经没人替我说话了……

任何死亡,只要是悄无声息的,它就成了一种合理的死亡。正如死于出租房的那个女孩,据说她叫陈可,网上已有她的照片。确实人如其名,小家碧玉,清纯可人。我想若是陈女士在天有灵,她多半也是感恩《贞观》和文章创作者的吧?

网传陈可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传陈可本人

如果缅怀一个死去的人,也成了一种罪过,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不幸?而且看过原文的人应该都清楚,作者写得极其温和克制。她好像还是位公安,火候把握得非常得当。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好像在品鉴一杯低度的清酒,只有似苦非苦的味觉刺激,和事后难以自已的微醺。

这是相当美妙的一次文学体验。文学的魅力本身,就在于人们内心的悲悯之情在释放之时,那种仿佛与自身灵魂相互感知的奇妙过程。如果“悲剧”不能写出来,那么英国就没有莎士比亚了吧;法国也不会有雨果;俄罗斯人也要把托尔斯泰给下架了。

而中国人写了篇忧伤的悲剧,却感觉像是给社会添了莫大的麻烦一样。不仅公号主删除了文章,还得要求公众不要过度解读,甚至频频解释内容的真实性,生怕惹上大麻烦。

文章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事实原貌,但这是创作者的罪过吗?艺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生活。最关键的还在于,女孩在死的时候,没有一家媒体和记者关注此事。作者身为房东,她了解到的必然是片面的,加上感性和善的指引,结果必然是一篇让人悲悯的文章。

更讽刺的是,当女士一个人在出租房绝望死去的时候,以及她死后的这一两个月里,没有一个记者去报道她的苦难。反倒是公众缅怀她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开始运转起来,试图证明这个悲剧其实并不悲惨。

他们说姑娘上的并非211大学,潜台词就是她并没那么优秀,你们不必惋惜。考的不是公务员,而是事业单位,也并非笔试第一。意思就是说,不存在黑箱的问题,是她实力不济。家里也没有那么穷,在当地尚可,父母都有打工,弟弟的工作很体面,收入很高。以及不存在重男轻女等,几乎能否定的全部给否定了…

结果就成了一位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自身条件平平,却好高骛远的姑娘,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出租房里。若问具体死因是什么,回答是还在调查之中。之所以过去两个月了还在调查,是因为家长不允许解剖。所以,姑娘的死因就成了谜,反正不接受饿死一说,严重违背这个时代的气质。

所以,一场悲剧,就如同一枚闹钟,被他们拆散成一堆七零八落的零件,再也不会响了。我想如果当年意大利人要是有这种觉悟,那么安徒生在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一定回不了丹麦了吧?而且,他们大抵会在这则童话问世之后,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首先,小女孩其实并不小,她的实际年纪其实已经很接近18周岁,只是个体间的发育差异,看起来比较矮小。其次,小女孩家境尚可,父母都有工作,卖火柴是女孩个人意愿,目的是为体验生活,锻炼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火柴生意红火,被过往路人抢售一空,这得益于意大利强劲的经济活力。另外,小女孩最后被祖母接走,温暖的房子和美味的烧鹅,都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要对编造谣言破意大利美好形象的安徒生,予以封号处理,下架其全部作品。这位“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在意大利领土的上空彻底落山了……

而且从事实层面出发,安徒生确实构成了“造谣罪”。因为他在意大利的格洛斯顿只是瞄了一眼有个小女孩在兜售火柴,就凭空捏造了一段悲惨身世和冷漠的街头景象,以及作出最终冻死街头的设定。

但是这部影射现实的虚构作品,为什么恰恰成了安徒生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因为它可以让长期处于行尸走肉状态的公众,在猛然之间找回自己的灵魂。

在这篇童话之前,没人会在意街头上推销火柴的小姑娘,正在经历怎样的不幸。人们总是奔波于各自的生活,难以透过世间繁杂的自然像素,解析出背后的悲欢离合。肉体之间的隔阂是天然的屏障,但是灵魂却可以冲破这道屏障,将每一个生命联系在一起。

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吧,而安徒生正是用这样一场亦真亦假的悲剧,提醒所有人,你们的冷漠,可能杀死一个孩子。也正因为基于这种灵魂的共振,为欧洲日后的福利体系和儿童保护法提供了一种精神基础。

现在一些华人去了欧洲之后,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那边的牛奶金,生育补贴,免费的学生营养午餐等等,其实都是源于那些真真假假的人文作品播下的文明种子。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韩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熔炉》,直接催生了一部“熔炉法”。而如今,我们却面对一场悲剧,表现得诚惶诚恐,如临大敌。

悲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悲剧。因为那样等于将一个社会的阴暗面给包庇了起来。同时也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共鸣,彻底丧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我们缅怀那个在出租屋悲惨离世的女孩,并不是为证明这个社会有多么不如人意,只是希望不会再有更多的女孩,陷入相似的悲剧。而悲剧,它或许就是提醒社会良知免于沉睡的一枚闹钟,摧毁它,等同于摧毁一个社会的良知。

法国作家拉姆奈认为,良心是社会秩序的守护神,同时也是个体自发性的一种安全需求。而掩饰悲剧的后果,无疑就是蒙蔽了神明,让所有置身于现实悲剧中的人们,不得救赎。(出于审核要求,本文为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