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峨边县的一座小镇突然热闹起来。在羊竹坝停车场附近,一群围观的群众聚集在河边。原来,一条长相怪异,体型巨大的生物被发现困在河边,有人立即意识到这东西可能不简单,于是立刻拨打了当地公安的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只见这条巨大的生物,全身呈现出铁锈般的红棕色,体表光滑,头部宽大。经初步测量,它的体长达到了1.45米,体重接近60斤,正是人们常说的“娃娃鱼”。

娃娃鱼”有着一个更加正式的名字——大鲵。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大型的两栖动物之一。之所以称为“娃娃鱼”,是因为它发出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而得名。作为一种珍稀物种,大鲵的存在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馈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外观上看,大鲵拥有独特的外形:头部宽大扁平,眼睛很小,而嘴巴却异常宽大。它的皮肤光滑且富有弹性,呈现出铁锈红的颜色,这种颜色不仅让它在水中更加隐蔽,也体现了它适应环境的独特能力。

事件一出,许多人开始好奇,这条重达60斤的娃娃鱼究竟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

在专业人士到场后,经过仔细辨认与检测,确认这条娃娃鱼是野生品种。野生的大鲵不同于养殖的大鲵,它们长期生活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具备更强的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殖大鲵和野生大鲵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生活环境。养殖大鲵通常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成长,有稳定的水质、温度和食物供应。而野生大鲵则生活在山间河流等自然水域中,必须应对环境变化,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正因为它们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野生大鲵具有更高的基因多样性,这使得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此次乐山发现的娃娃鱼,体型硕大、健康状况良好,表明它在自然环境中得以顺利成长。

而关于是否是养殖的,很多人可能认为既然大鲵在养殖场内数量不少,野生大鲵应该也不再稀有,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养殖大鲵的数量不断上升,但野生种群却因为栖息地减少、非法捕捞等原因,数量日益减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鲵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特别是野生大鲵的保护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娃娃鱼能吃吗?好吃吗?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野生大鲵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捕杀和食用。因此,任何涉及到食用野生大鲵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需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过如果是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的养殖娃娃鱼,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历史上,大鲵确实曾被认为是一种珍贵的食材,特别是在古代中国,曾有一些地区将其作为贡品献给皇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鲵在中国的发现时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本草纲目》、唐代《新修本草》等古代药典和食材书籍中,均有关于大鲵的记载。在这些古籍中,大鲵被描述为一种水中生物,长相怪异,体型庞大,具有药用价值。当时人们认为大鲵不仅肉质鲜美,还有滋补和强身健体的功效,这让它成为贵族和皇室的心头之好。

中国古代皇权体系中,统治者常常通过享用稀有的动植物彰显自己的权威和特权。大鲵作为一种水生巨兽,在普通百姓看来是非常稀有且难得一见的,因此被认为是适合皇室享用的珍馐美味。在历史文献中,提及大鲵的药效不仅仅是其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仿佛吃了大鲵能够延年益寿、强身健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大鲵的烹饪方式与其他稀有食材一样,经过精心的烹制才能呈现出其独特的风味。由于大鲵体型庞大,肉质丰富,宫廷御厨会根据皇帝的喜好,采用不同的烹饪手法,比如煲汤、蒸煮或焖炖等。人们相信,大鲵肉质细腻,入口即化,具有补充体力、滋阴壮阳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提醒大家,大鲵属于两栖动物,其体内可能含有寄生虫等健康风险,特别是野生大鲵的食用安全性难以保证。即使在养殖大鲵的情况下,仍然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处理才能保证其安全。因此,虽然一些历史文献中提到大鲵的肉质细腻,甚至被描述为“美味”,但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完全没有必要冒险食用这种珍稀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四川乐山发现的60斤娃娃鱼,无论是从它的体型、稀有性,还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条极其珍贵的野生大鲵。每一个物种的存续,都是生态链的一环。保护娃娃鱼,就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