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卢洪洲

从“非典”到“新冠”之间的10多年时间,卢洪洲一直担任上海市各种新发传染病临床专家组组长。2021年8月,他“南下”鹏城,担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3年整的时间,忙碌的工作中,他鲜有时间感怀初心,但正是作为公共卫生专家、医院管理者的初心本色,让他带领医院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颇有厚度,且着力长远的成果,在大湾区打造出新质“深圳模式”。

人物简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内科学、公共卫生管理与护理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上海领军人才;《智能实验医学(英文)》(《iLABMED》)主编;曾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021-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猴痘卷土重来,以传染病为突出优势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国内率先拿出过硬科研成果。8月28日,卢洪洲/刘映霞/杨扬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IF:14.7)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trajec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pox virus in 2023 based on a large-scale genomic surveillance in Shenzhen, China”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猴痘病毒CladeIIb的进化轨迹和特征,首次鉴定了新的C.1.1谱系。

“院内紧急实施了对猴痘相关合作课题的支持,我们把针对猴痘的mRNA疫苗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都实施完毕,还有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包括模型的筛选、老药新用,我们有了药物也有了疫苗,可以做到较好的应对。”卢洪洲同时向记者表示,对于感染猴痘后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病毒基因组整个变异的规律,医院研究团队已经连发了两篇高质量文章,对临床机制、临床转归,感染以后抗体产生的规律,包括如何筛选抗体来进行治疗,相当于对猴痘未来的预防和治疗已经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

8月31日,第十八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期间,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卢洪洲接受了《中国医院院长》专访,在独家披露上述针对引起全球关注猴痘疫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他也回首自己担任院长三年以来带领医院取得的成绩,并展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份重量级的成绩单。2024年8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委属委管单位综合绩效考核结果》,在深圳市卫健委下属31家单位的“年度大考”中,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考核结果为A+,排名医院类第一。

您是国内顶尖的公共卫生专家,从“非典”到“新冠”之间的10多年时间,您一直担任上海市各种新发传染病临床专家组组长。2021年8月,您选择“南下”深圳,为鹏城带来了自己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丰富经验。三年整的时间过去,您是否会不时感怀初心,比照三年下来带领医院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您的所思所想,能否与我刊分享?

卢洪洲: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深圳市唯一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和广东省“主战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贯彻落实“平疫结合”运行方针,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医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担及参与COVID-19等疾病相关课题项目,开展病毒学、致病机制等基础研究,研发诊断试剂,筛选中和抗体,并开展一系列创新药治疗新冠的临床研究,取得系列硬核“成果”,获批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成功助力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等5款新冠治疗药物、首台国产ECMO上市。

新冠纳入“乙类乙管”后,医院全力以“复”,继续以“强专科,大综合”的思路重构转型,围绕高水平医院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任务,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赋能学科体系升级,推动感染医学和器官移植等优势专科创新发展,持续提升重点学科国际国内影响力。医院于2020年度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医院榜单,是深圳市首家进入复旦版中国百强医院排行榜的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2023年度)中,医院结核病学科全国排名第4,传染病学科全国排名第11,广东省排名连续三年双第1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深圳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其传染病学和结核病学均排在广东省首位。依靠“高原”团队,去攀登医疗“高峰”,您如何全盘规划医院的学科建设?作为一家以传染病为突出优势的综合医院,您带领团队如何锤炼其更多的核心竞争力?

卢洪洲:在锤炼医院专科、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医院主要从4个方面发力:

(一)优化临床学科布局,提升综合诊疗能力。

我院作为深圳市乃至华南地区的重要医疗中心,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医院围绕高水平医院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任务,以“强专科,大综合”的战略向综合医院转型,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赋能学科体系升级,形成了感染医学、器官移植和肿瘤生物治疗“三驾马车”新格局,已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模大、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

(二)建设多个优势学科群,大力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项目。

目前,我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感染性疾病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5个:感染性疾病科、结核病科、检验医学科、器官移植科、中医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4个:感染性疾病科、结核病科、肝病(重点专病)、同种异体移植技术(重点技术专项)。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支持结核病、艾滋病、新发传染病、器官移植等优势学科大力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项目,推动肺病医学中心、艾滋病医学中心、肝病医学中心、新发传染病医学中心以及器官移植医学中心建设。

(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成果转化产品落地。

以新发及重大传染性疾病、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为导向,充分利用深圳创新的体制机制及高新技术环境,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和临床科研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前沿技术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产业培育—技术下沉”的传导转化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转化医学模式为路径,推动科研所得成果尽快投入市场,统筹、整合、管理资源,推动研究中心科研合作和产业化,逐步提升医院临床研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四)按照国际一流目标,继续做大做强重点学科。

积极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特色学科、前沿学科、需求学科为支撑,瞄准前沿,把握最新医学进展趋势;对标国际一流学科与特色专科,关注并学习先进。其中,结核病学科将进一步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与优势,着手建设国家顶级的结核病疫苗研发平台与临床试验基地、最全面的结核病亚专科临床协作群、最先进的结核病精准诊断技术中心、参比实验室,以及疫苗评价鉴定中心;艾滋病学科着手建设艾滋病临床研究管理体系,促进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并争取成为国家级专业临床培训基地;新发传染病学科将着手建立以哨点医院为依托的突发新发传染病病原监测网络及全球公共卫生联盟,建立以免疫治疗为基础多学科协作救治相结合的综合救治体系等;器官移植学科将依托相学科建设,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特色的肝、肾移植手术。

过去一年时间里,深圳三院临床试验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医院的临床试验有86项,远远超过医院以往所做过的试验数量。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备受瞩目。在重点前沿领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您带领医院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卢洪洲:我想从5个方面总结医院在医教研一体化、医疗科研创新领域付诸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一是高质量临床研究实现全新突破。聚焦临床转化、前沿技术攻关和民生需求,开展高质量、高水平临床研究,牵头立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实现作为项目依托单位重大项目(除应急专项项目外)立项级别与数量的全新突破;作为组长单位牵头8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牵头和参与创新药I期临床试验4项;完成国内规模最大单中心生物等效性(BE)项目。2023年获得各级纵向科研项目立项5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自然13项,总经费10071.5万元;横向临床试验和IIT项目共67项,合同总金额6519万元。

二是标杆性临床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探索完善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新模式,在医学科技发展、临床疾病诊治、药品器械研究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强医工结合、医产融合,实现全国首例新生儿“非接触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成功助力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等5款新冠治疗药物、首台国产ECMO以及赛特丽托医美面膜上市。市三医院、南科大成立医工交叉创新联合体,产学研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非接触生命监测技术的国产化创新和临床验证,合力推进非接触生命体征监测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于2024年8月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优胜单位,实现从“揭榜攻关”到“产业挂帅”。

三是创新性激励举措政策陆续出台。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规范知识产权转化管理流程,完善专利开放许可费用定价,以许可金额采用固定费用和销售额提成方式,成功转化项目1项,全年申请专利94项、授权专利51项。主办2023年医疗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路演会,推介16个项目,线上线下逾万人参加。创新打造全国结核病领域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涵盖全国31家医疗机构和省内15家医疗机构。

四是荣获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大奖。作为参赛单位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奖项,包括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1项;入选广东省首届优秀医药成果2项,数量占全市1/3。

五是科研水平继续领跑全市。2023年在Nature子刊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02篇,影响因子达994分,其中IF≥5的论文68篇,IF≥10的论文27篇。主编著作7本,牵头发表共识7个。2023年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833.7万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位列88,深圳第一,感染学科与结核病学科排名广东省双第一。2024年,截至6月30日,发表SCI论文68篇,总影响因子598.1024,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16篇;授权专利1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授权外观设计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主编著作4本,参与指南2个,牵头专家共识3个,参与专家共识2个。

信息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