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能够有效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药物残留、土壤破坏和虫类耐药性等问题,晋代《南方草木状》就记载了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而如今,“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式正成为守卫林田安全、守护百姓绿色粮仓的有力盾牌。

害虫天敌上岗,赤眼蜂如何工作?

北京市密云区自1977年开始赤眼蜂繁育工作,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就藏在这小小的身躯中。赤眼蜂,以其他昆虫为食,因生有一对赤红色的大复眼而得名。实际操作中,常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人员将装有被赤眼蜂寄生的寄主卵的带孔纸袋挂放在果树上,每袋内约100枚寄主卵可以羽化出1万多头赤眼蜂,并对1亩地的果树起到防护作用。这些寄主卵预先经过温、湿度的调控,基本悬挂当天就会羽化并释放出赤眼蜂成虫。这些身长0.5毫米至1毫米的赤眼蜂成虫能够将自己的卵产于害虫卵内,吸收害虫卵的营养并导致原寄主死亡,从而将农林害虫快准狠地消灭在萌芽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生物保护“大”林田

随着赤眼蜂“保田护林”功能的发掘推广,截至目前,北京市共释放14.54亿头赤眼蜂,推广面积14.54万亩次。同时引进无人机“双球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实现精准定位投放,放蜂区钻蛀性害虫防治效果达到85%,先后向欧美、东南亚、非洲等超5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赤眼蜂研究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敌昆虫种类研发也由单一的赤眼蜂扩展到10余种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建成现代化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体系,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总台记者 邵薇 杨凯)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