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罗翔老师在《谢谢那些和我一起开读书会的年轻人》一文中写到:我很感谢这些愿意花时间和我一起来阅读经典的年轻人。
在这个时代,读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部分人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很少有人愿意捧起一本书去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书籍。
但是,阅读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训练和挑战。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我们不断锤炼我们的思维,可以与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去对话。
经典的书籍就如我们所吃过的饭菜,我们很难记住每天吃了什么,但是这些食物供应给我们营养;我们也往往会忘记所读过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形成了我们的品味。越多的阅读,品味也就越来越高。
你会为了极致的快乐而轻看卑下的乐趣。今天分享罗翔老师在不同场合推荐过的10本经典,选一本开读吧!
1.《理想国》
- 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 “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天性好的部分控制。
-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女人,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
- 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
- 美德任人自取。每个将来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对它重视到什么程度。
-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不仅是他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哲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柏拉图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 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常备之书。
2.《忏悔录》
奥古斯丁,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奥古斯丁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使哲学和神学调和一体,确立基督教哲学,也成为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重要依据。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主的恩泽,发出对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看,书中不仅记述了他的思想转变经过,也表达了他对重大神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的看法。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3.《思想录》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本书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即所谓“帕斯卡尔方法”。
4.《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不服从者,我们认为犯三重罪:
一、不服从所自生的父母;二、不服从教养恩人;三、不守契约,既不遵命,又不几谏我们的过失,虽然我们广开言路,并不强制执行,——既不能谏,又不受命,两失其所当为。”
“我们认为,苏格拉底,你如果实行意中所图的事,便无所逃于这几层罪责,你的罪名不轻于,实际上重于所有雅典人。”
本书包含《苏格拉底的申辩》、《力同篇》、《游叙弗伦》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92年撰写的记述老师哲学思想的著作。我们阅读这三篇著作的书,不由会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5.《论法的精神》
在《论法的精神》中,
人人都可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是什么使作者得到各国人民的钟爱?
那就是孟德斯鸠所强调的公民精神。
书中处处充溢着对公众福祉的热爱和对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的愿望。此书哪怕只有这一个罕见而珍贵的优点,也足以让各国人民和国王都来阅读。
《论法的精神》是世界文库中最重要和最睿智的著作之一。伏尔泰堪称博学的天才,光芒四射。如果说,这些为世人指路的贤哲也有高下之分,那么,《论法的精神》是所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最具天赋的一部。
孟德斯鸠在法律研究方面之于我们,恰如笛卡尔在哲学研究方面之于我们一样。
在这部重要著作中,孟德斯鸠先生与他的前辈们不同,他不纠缠于与假设的抽象状态中的人有关的形而上学的讨论,也不局限于在某些特殊的关系或境遇中考察某些国家的状况,他把世界各地的居民置于他们的实际状态和彼此可能发生的关系中进行观察。
这个领域中的大多数作者,或者只是道德伦理学家,或者只是法学家,有时甚至只是神学家。对于他这个属于各国和各民族的人来说,他所关心的与其说是义务对我们的要求,毋宁说是可以用来强制我们履行义务的手段;与其说是法律的学究式的完美,毋宁说是另一种完美,那就是促使人的本性把法律变得切实可行;与其说是既有的法律,毋宁说是本应制定而没有制定的法律;与其说是某个国家的特定法律,毋宁说是适用于各国人民的法律。
所以,当他把自己与此前走在同一条伟大而崇高的路上的人们相比时,他可以像勒科莱乔看到对手的作品时那样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画家。"
唯有以刻苦和勤于思索的精神认真阅读的人,方能领略这部著作的价值之所在。
6.《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的分析。
——罗伯特·厄尔甘 《从文艺复兴到滑铁卢的欧洲》
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
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为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过去的东西带进他们的新天地∶他们为自己制订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我试图深入到旧制度的心脏。在年代上它离我们十分接近,只是大革命把它同我们分隔开了。
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巴黎和几个省研究政府留下的档案。
果真如我所料,我在那里发现了活生生的旧制度,它的思想,它的激情,它的偏见,它的实践。每个人都自由地用自己的语言讲话,暴露他们最隐秘的想法。我因此获得了当代人所没有的关于旧社会的许多概念;因为我看到了他们从未见到的资料。
随着这项研究的进展,我惊异地在昔日的法国处处看到许多今日法国突出的特点。从中我发现许多原以为源于大革命的感情,许多我一直认为只可能来自大革命的思想,和只产生于大革命的习惯,我时时碰到深植于这片古老土壤中的当今社会的根系。
7.《论自由》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它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
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远在我们所最早熟知的部分历史中,特别在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中,就是最为显著的特色。
它远非什么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说,它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划分着人类;不过到了人类中比较文明的一部分现在已经进入的进步阶段,它又在新的情况下呈现出来,要求人们给以一种与前不同而且较为根本的处理。
8.《功利主义》
看过这本书的人会觉得:“相见恨晚”。
“功利主义”并不是“利己主义”,“功利”代表的是快乐、免除痛苦。
“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评价一个行为好不好,要看它的结果能不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
幸福是一种善。每个人的幸福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善,普遍幸福则是所有人整体上的一种善。事实上,幸福已经被广泛认可为行为的一种目的,并因此而成为道德的标准之一。
美德便是这样一种善。人们并没有对它产生原始的渴望或动机,它纯粹是有益于让人得到快乐,驱除痛苦。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也是功利主义的经典总结,不仅阐明了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而且澄清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本书也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能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哲学上的证明,最后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9.《历代刑法考》
沈家本一生的贡献,首推修律。
在他的倡议下,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这些野蛮的刑罚被废除了,死罪的数量减少了,礼教派竭力主张的亲属相奸从轻了、子孙违反教令从刑法条款中剔除了。从长远的观点看,沈家本的思想不仅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沈家本近10年的修律历程,正是中国法律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法律制度变革的基本轮廓和走向∶始则删订旧律,继则折衷新旧,终于创制新律,而贯穿期间的乃是由重入轻、由旧入新、由中入西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虽然有些法律当时并没有来得及真正实施,但它们有的被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有的成为民国法律制定的蓝本。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所创立的新型法律体系和名词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乃至决定了今日中国法律的基本面貌。
《历代刑法考》是沈家本代表性著作。
在这部皇皇巨著中,沈家本对有文献记载以来中国历代刑法制度、律令、刑罚、刑具、监狱、职官等爬梳整理、条分缕析、探源溯流、比较甄别,往往既考订其原委,复议论其得失。而征引文献的丰富,又足以令今人汗颜。大略统计,计有《尚书》、《礼记》、《周礼》、《易经》、《诗经》、《白虎通》、《荀子》、《慎子》、《左传》、《公羊传》、《孝经纬》、《淮南子》、(文献通考》、《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史记》、《汉书》、蜀志》、《晋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数十种。从《历代刑法考》一书可知,沈家本平生学术根柢全在经史。
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下对经史的严格训练,完全无法想象《历代刑法考》对中国历史上刑法所做的全面、系统、详实的梳理和考证。
10.《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
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
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
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
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