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一次发言中说道,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约为700万~800多万。

事实上,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在近5年内已经下滑了大约40%,这个数字看着更加惊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重大人口趋势节点在于,2022年中国人口就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减少了85万。

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49年至今中国的人口变化曲线。其中深色线为出生人口,浅色线为死亡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这张图显示,死亡人口上一次超过出生人口是在1960年前后,原因众所周知。其后在70年代也出现长时间的快速下降,原因大家也都知道。

之后的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一波婴儿潮,我自己也是在这波婴儿潮中诞生的。其后出生率一直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直到2017年左右开始“断崖式”下降。

到了2022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曲线正式交叉,这是1960左右以来的首次。这意味着死亡人数超过了出生人数,因此人口开始负增长,其实就是人口开始减少了。

考虑到这次的人口下跌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就像韩国、日本、欧洲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所以这个趋势极有可能是长期的,可能会持续几十年。

也就是说,中国要开始长期习惯人口减少的时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龄化问题被谈论也已经许久,但是除了对经济的影响之外,老龄化对中国老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该用怎样的政策去应对?

提高养老金水平

提高养老金水平

老人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并不是额外的福利,而是法定的公民权利。

我国宪法第4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但现实是,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其实依然面临问题。

老年人作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本应当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一个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老人,还是一个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体制内老人,他们享受的养老制度都应当是同一套制度、同一个标准。

不过因为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双轨制”,以前的养老制度在不同人群差别极大。虽然近些年已经开始启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但现状依然很不乐观,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依然不够公平,尤其是养老金水平总体依然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今年曾指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年满60岁后每月只能领到80元左右的养老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年满60岁后可以领到200-300元左右。在这样的养老待遇下,很多农民到了70、80岁还要劳作,难以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难以拉动农村内需。”(摘自农民日报)

以现在的物价水平,80元和200多元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质量?这无需多言。

合理的养老金水平,应当来自精密的计算,比如每月肉蛋奶、蔬菜、水果摄入要达到保证基本营养的门槛,对此要结合物价有一个科学的测算标准,而养老金的标准就是要符合保证基本生存的门槛。考虑到还有取暖之类的消费,不论80元还是200多元,显然都是远远不够标准的。就以中西部农村来说,一个月最少得有七八百元才应当差不多吧?

希望未来养老金水平能在不断的改革之下,尽快达到这一标准吧。

养老服务的提升

养老服务的提升

失智老人的护理基本上都得靠自己,这是制度缺失的一个明显现象。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约为4000万左右,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1亿。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一个失智老人,背后就是至少两个要参与护理的家人,也就是说与失智、失能老人相关的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三四亿。如果相关的护理仍然只能依靠家庭自己的话,将会进一步影响这些人的工作精力和收入水平,这对社会发展是有更多负面影响的。

再考虑到恰好这一代老龄人口对应的主要是独生子女一代,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和功能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数量和需求严重不符,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长寿时代中国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我国3.8万余家养老机构,只解决了全国0.84%的老年人养老需求。

报告中还提到,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总数据集》推算,最需要照护的失能老年人约为243.3万人,而养老机构年末在院的失能老年人有49.1万人,可见,养老机构目前只解决了约1/5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

这个数字真实吗?根据我个人对身边情况的观察,我觉得过于乐观了。但这方面也没有其他的数据,只好暂且引用它。

失智失能老人,急需人们负担得起的、大量的护理养老机构支持,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再看看近年养老机构的增长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显示,从2019年以来中国养老机构增长率不仅没有进步,居然还是下降的,总数量也增长迟缓。这就需要更大强度的资源倾斜才行。

再看养老机构总体入住率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2020年,养老机构的入住率竟然也是逐年下降,这与老龄化趋势竟然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真实情况令人震惊。

这样一来,养老机构因为缺少入住率带来的发展迟缓,设施和服务肯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养老事业涉及的因素和社会面很广很复杂,因此是一个需要政府强力主导并且规划的事业,仅仅靠民间的投资和发展,动力一般都不足。

另外,如果只靠民间发展的话,水平也容易长期参差不齐、质量较差,因为养老需要人才的对应支持(学校教育),需要制度性的补贴。

这就需要政府出台非常明确而具有发展性的计划,作为一个重要战略进行长期实践才能做好。

养老制度建设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发展动力

养老制度建设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发展动力

长期以来,养老制度的建设一直被视为一个负担。

表面上看起来也的确如此,养老就像一个纯花钱的、沉重的事业,听起来远没有发展高科技、新产业那么光鲜亮丽,这可能也是政府投资“投鼠忌器”的原因。近些年说中国不要陷入“福利陷阱”的声音也很多,但养老事业是人民和经济的基本保障,现在水平还差得多,绝对不能算是福利陷阱。

因为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简单等于制造商品、创造新产业。经济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的中心就是人本身。所以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发展产业,另一方面要提高人的保障,这样人就可以作为经济循环的中心节点,一头是生产,另一头是消费和幸福指数。

所以提高老人的保障,本质上也是为了经济发展——只有全体国民心中有安全感、不怕风险,才会不断地放心去工作或者创业。

这也是养老制度建设对年轻人的意义:当年轻人确信自己的养老有国家“撑腰”,才敢去大胆消费,尝试各种可能性,为国家带来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今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更体现出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所以,养老事业看似是个增加负担的福利事业,本质上却应当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大投入。

养老没法靠自己,就得靠国家。国家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