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春天,辽西发现大型秦汉宫殿遗址群,当年4月,锦州市文物普查队又在“姜女坟”对面的海岸发现了石碑地等古建筑遗址。

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就背诵过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多年来,关于“东临碣石”到底在哪里,史学家对此争论不休。那么,“碣石”究竟在哪里呢?

“碣石”就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绥中县万家镇,具体位置为墙子里村南正对姜女石礁石的渤海岸边,一块高敞开阔的台地。因该地曾立有一清代的石碑,故名石碑地。文物普查时,在台地上发现一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秦汉宫殿遗址,命名为石碑地遗址。1984—200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碑地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随考古队来到了座落在渤海辽东湾与山海关、秦皇岛毗连的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只见一座规模巨大的秦代行宫遗址已从滩平沙软的海岸边初现雄姿。遗址正对面距海岸线40米处有一组暴露出海面的自然礁石,其中一块类似人形的黑褐色巨大礁石,赫然直立在海中,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姜女坟”,也就是专家考证的“碣石”。 这座大型秦汉宫殿遗址群于1982年春天发现,1982年4月,锦州市文物普查队在“姜女坟”对面的海岸发现了石碑地、黑山头、瓦子地、大金丝屯等古建筑遗址,以后又调查了钲锚湾和周家南山遗址。

1983年12月,辽宁省文物部门组织专人复查,确认石碑地等遗址为秦汉时期的高台建筑群址。

专家们认为,在14平方公里的沿海区域内,有如此密集的秦汉遗址及海边建筑群,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姜女坟”在山海关附近几百里的海域内,好似一个特立的海上标志,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地理环境,外观形状等都与史籍所记碣石十分近似。因此有关专家推断,耸立于海面上的巨石——“姜女坟”,就是秦皇汉武时期的碣石;石碑地遗址是秦始皇当年东巡时的行宫;黑山头建筑遗址即是汉代帝王的“观海行宫”和“望海台”,也就是《新唐书·太原本纪》中提到的“汉武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我们站在遗址上观赏海滨风光,但见沧海茫茫,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碣石”近在眼前。我们又登上距此不远的黑山头汉代遗址,极目远眺,烟波浩森,海天一色,“碣石”又别具风姿。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在我国历史上,秦皇、汉武、魏武等帝王经常东巡、登临观海的著名地方。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是最早登碣石观沧海的皇帝,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魏武帝曹操在公元207年征伐乌桓的回军途中登临碣石观海,写下了壮丽诗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过了400多年,到了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精兵出征辽东时,来回都曾仿效秦皇、汉武,找个目标当作碣石,“临观沧海”,并留下了“之罘思汉帝,碣石相秦皇”的诗句。

毛泽东同志在其名篇《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首词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毛主席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帝王要东巡碣石、登临观海呢?专家们认为,碣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这

些帝王东巡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顺应时势的要求——巩固已经夺取的疆土,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边疆。

以秦始皇为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是三代王者的理想,秦统一才实现了这一理想,因此,他东巡刻铭的中心思想是宣扬天下一统。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生前曾有过择地做“东门”(国门)的设想,而绥中一带发现的行宫建筑群从自然景观到宫殿布局,确实符合东门即国门的设想,是秦统一大帝国的象征。

由此可见,围绕着碣石,一代代帝王们“东巡”,不断进行着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为了巩固我国东北部疆域,于是,那些盛衰兴亡的历史剧目也就一幕幕地演下去,使得塞外这片土地的风光更加壮丽。

如今,秦汉遗址山水相依,海石相望,海天一色,有景可看,有物可说,有古可谈,有诗可品,成为旅游的极好去处。如果把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九门口长城、孟姜女坟海滨以及兴城等这些明珠串在一起,形成以秦汉古建筑群和万里长城为中心的文物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这条引人人胜的新旅游热线,定会受到中外游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