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领”与“白发”结对,楼道“智囊团”出谋划策……近年来,洞泾镇不断创新社区管理机制,通过下移基层治理重心,落实到民生小事,激发自治动能,共同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大居治理难题。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第二期“洞力赋能营”上,来自洞泾镇多个居民区的社区工作者聚焦如何推进大居治理,展开了经验分享及探索讨论。

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提升融入“归属感”

“青青,我的降压药快没了,麻烦你再去帮我配一点好吗?”“好的,方阿婆,明天我给您送来。”家住洞泾镇塘桥社区新松嘉园的方宏道阿婆是社区内的独居老人,因为腿脚不便,倒垃圾、买菜、配药这类的简单小事,也成为了生活中的大难题,好在志愿者徐娇青成了她的“忘年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前,“新松江人”徐娇青加入了社区内的“两白”志愿服务项目,并与方宏道阿婆“一对一”结对。如今,闲时向方阿婆问声好,空时为方阿婆“跑跑腿”已成为了徐娇青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把她看作是自己家里的长辈,看到阿婆过得好,自己内心也很满足。”徐娇青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桥社区内共有6个小区,近3000户居民,其中约70%为在市区工作的“白领”青年,30%为退休的“白发”老人。塘桥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申洁表示,人口流动性大,居民参与度低是社区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辖区内“白领”与“白发”居民的分布特点,“两白”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结对互助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居民群体凝聚在一起,在助力社区建设的同时,让居民“归属感”节节攀升。

根据居民群体的不同需求,“两白”工作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创新。张申洁介绍,日常生活中,“白领”群体更关注社交活动及自我提升,而“白发”群体则更侧重于健康养生及情感交流。通过精准识别需求差异,多项定制化服务内容也在社区内陆续开展。

“针对‘白领’青年,我们设计了环保知识分享会、酵素工坊DIY、亲子互动等社区活动。针对‘白发’群体,我们则组织了健康养生讲座、传统手工艺教学、邻里互助小组等活动。”张申洁说,“期望通过不断的互动,持续性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让居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局外人”至“当家人” 打造治理“使命感”

社区治理,以“人”为本。针对大居治理特点,除了要解决如何融入社区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让社区居民从“被动参与”迈向“主动治理”。在王家厍社区,集合楼道力量,组建“楼道智囊团”,成为了打造社区自治“使命感”的不二法宝。

作为动迁安置小区,王家厍社区齐康苑小区常住人口19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70%。大部分业主缺乏社区意识,相关业主意见或矛盾无法及时收集处置。2023年9月,在社区党支部与小区业委会的组织推动下,“蒲公英楼道智囊团”成立,多名热心参与社区治理,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组织动员能力的业主骨干成为了社区内的“楼道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阿姨,明天小区外墙刷漆,记得不要晾衣服啊。”“陈师傅,麻烦把门口杂物清一清,明天外墙搭架施工啦。”下楼遛弯的功夫,“蒲公英楼道智囊团”成员李洪春便把小区外墙外保温层维修施工的消息向楼道居民一一通知到位。自成为智囊团成员以来,李洪春的“热心肠”有了用武之地,对于社区建设的态度也正在发生改变。“以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现在小区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李洪春说,“看到小区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好,内心很有成就感。”

杂物清理、楼道改造、墙面粉刷……通过发动智囊团成员成为社区治理的第二梯队,小区建设焕然一新,居民的日常诉求逐一打开,自治热情也正在完成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的积极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年初,齐康苑小区内发生数起车辆碰擦事故,智囊团成员于线下走访收集各类意见后,反映小区原有公共视频系统图像模糊不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经多次商议,今年6月,小区于地面主干道及公共区域增设公共视频26处,地下车库公共视频33处,并根据部分诉求添加多个高空抛物点位。

齐康苑小区业委会主任黄翠艳表示,如今,小区居民逐渐从“问题旁观者”转变为“项目推进者”。在智囊团成员的带领下,居民对社区治理的使命感、归属感与获得感都得以进一步加强。“让社区居民成为决策‘主人翁’,发展共建,成果共享,这是我们未来规划的美好愿景。”黄翠艳说。

文字:沈思韵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韩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