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母亲带着自己3岁9个月的女儿文文(化名)踏进了草莓医院熊启医生的诊室。

文文妈妈告诉熊启,孩子与同龄小朋友交流能力很差,想和小朋友玩却不知道怎么融入,在幼儿园不能正常参加集体游戏,总是独自玩耍,社交方面出现了明显障碍。而且孩子的脾气很大,情绪很容易激动,还难以安抚。就诊过程中,文文和熊启的眼神交流很少,叫她的名字也不予理睬,整体听指令能力差,还会不停发出重复性的语句。

随后,熊启根据文文的情况开具了一系列专业检查和评估,最终文文被诊断为发育迟滞、孤独症谱系障碍。熊启根据文文的诊断给孩子开具了认知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音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一系列定制化治疗方案。

治疗师罗老师反馈,文文刚入训时,适应性较差,拒绝进入教室,会表现出尖叫哭闹等行为。经过一年半训练,文文各方面的适应性都明显提高,情绪问题明显减少,可以向老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通过阶段性的训练后,文文的整体认知、理解表达、社交沟通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文文越来越能融入集体,现在还会有意识地选择朋友并建立友谊,在治疗室还交到了新朋友,变得开朗起来了,孩子父母很欣慰。

很多家长分不清自己家的孩子到底是性格内向还是有孤独症。什么是孤独症呢?孤独症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狭隘的兴趣、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人群中患病率为1%左右。据统计,中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至1.0%,全国约有超14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0至14岁的儿童约有300万人。

那么家长如何对孤独症进行早期识别呢,一招“五不”法可以对孤独症进行快速识别:

1.不看: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是不看人或很少看人的,没有眼神的交流和对视,不会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

2.不说:不会说话或只能说简单的语言,表现为模仿别人说话或重复性刻板性语言,没有社交性语言和对话;

3.不指:不用或很少用手指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往往正常儿童都能很好地使用手指或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4.不听:孤独症的孩子对于别人叫他(她)名字是没有反应的,不会或者不愿意和他人交往;

5.不当:这里指行为举止不当,比如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总是重复无意义的刻板动作,如转圈圈、玩硬币等。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应尽早就医。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关键,尤其在3岁前就进行康复干预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通讯员 曹晗 实习生 谭仕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