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特别刊文介绍了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月岩样本对全球科学界的显著影响,堪称改变全球的月球科学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带回的样本,揭示了火山活动在月球上的持续时间远远超出了全球科学家以往的长期判断。这一新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月球地质演化的传统认知,也为其他行星的热演化和降温问题带来了新的讨论空间。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随后逐渐冷却,并在大约28亿年前火山活动停止。然而,中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任务中采集的月球样本,尤其是三颗具有火山起源的玻璃珠,揭示了月球火山活动可能持续到了1.2亿年前。这意味着当恐龙还在地球上活动时,月球上仍然有火山在喷发。

这种发现不仅挑战了月球早期冷却和地质稳定的假设,还让我们重新思考其他行星的热演化,尤其是如何降温的问题。

三颗玻璃珠背后的科学突破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它首次让中国成为了能够从月球带回样本的国家之一,更在于它为月球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数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这些月球样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特别是发现了三颗具有火山起源的玻璃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玻璃珠是如何形成的呢?火山喷发时,含有丰富气体的熔岩会喷射到空中,形成亚毫米级的玻璃珠,随后这些玻璃珠会在月球表面沉积,甚至在陨石撞击时被进一步扩散。

这些玻璃珠和火山活动直接相关,但同样的现象也可以通过陨石撞击月球表面产生。因此,要区分火山形成的玻璃珠和撞击形成的玻璃珠,需要非常精细的分析。

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套严密的工作流程,通过分析这些玻璃珠的纹理、化学成分以及硫同位素,最终确定其中三颗玻璃珠具有火山起源。而这些玻璃珠通过铀-铅测年法测定,它们的形成时间大约在1.2亿年前,这远远晚于此前认为的月球火山停止时间。

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月球地质史。在此之前,科学家们通过美国阿波罗和前苏联卢娜探测器采集的样本,认为月球火山活动早在44亿年前就开始了,并持续到约28亿年前。

然而,这次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将这一时间线大大推后了。这意味着月球在其地质生命的后期仍然能够产生足够的热量,引发局部的熔岩喷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尹清竹教授对此评论道:“这意味着月球可能仍然具有产生岩浆的潜力,这对我们理解行星体的热演化以及行星如何降温的问题至关重要。”

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但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些未被发现的热源,比如高含量的钾、稀土元素和磷的矿物KREEP,它们能够通过放射性加热,触发局部的岩浆活动。

嫦娥五号不仅在月球上发现了火山玻璃珠,还带回了更多令人瞩目的发现。例如,中国科学家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矿物“嫦娥石(Changesite-(Y))”,揭示了月球高纬度地区水的来源,以及月球物质通过加热产生水蒸气的潜力。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月球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太空探索领域的影响力。此前,阿波罗和卢娜任务收集的月球样本为月球的“古老、干燥且缺乏挥发性元素”定下了基调,而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则不断推翻或补充这些已有的认知。

正如尹清竹教授所言:“这些新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月球的理解,也为未来的行星探测和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的突破性研究,中国在月球探索领域的地位逐渐稳固,这不仅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肯定,也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的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

中国嫦娥五号的发现如何改变我们对月球的认识

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的月球样本不仅重新定义了月球的地质历史,也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行星科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这一发现打破了科学家对月球长久以来的固有印象,将月球视为一个地质“死星”的观念逐渐被新的理论所取代。我们正处在一个重新审视月球的时代,中国的探月计划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科学界重新思考许多关于行星地质演化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月球内部早已冷却,不再具备火山活动的条件。然而,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显示,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可能持续到了约1.2亿年前。这一发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月球内部的构造,甚至可能怀疑月球是否还存在未被发现的热源。

尹清竹教授的评论进一步引发了关于行星如何降温的讨论。他提到,嫦娥五号发现的玻璃珠可能是由KREEP矿物的放射性加热引发的岩浆活动产生的。

这说明月球内部可能还保留着局部的热源,这些热源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热量,触发了局部的火山活动。这一理论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将为行星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行星的热演化和内部动力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不仅如此,这一发现还可能影响我们对其他行星的认识。比如,火星和金星等类地行星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地质现象?行星内部的放射性元素是否足以支撑这些星体的长期热活动?中国嫦娥五号的发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五号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科学上的突破,它也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座里程碑。回顾中国的探月计划,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证明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

而这次嫦娥五号的任务成果,不仅让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回地球的国家,还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太空探索领域的重要力量。

中国探月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展现了中国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从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球采集样本,到这些样本揭示月球火山活动持续至1.2亿年前,中国的科研人员在月球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

特别是中国研究团队在样本分析中的创新方法,为区分火山形成的玻璃珠和陨石撞击产生的玻璃珠提供了新的标准。这不仅推动了月球研究的进展,也为未来的行星探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稍作小结

嫦娥五号任务仅仅是中国探月计划的一部分,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任务和挑战等待中国航天科技去克服。

例如,未来的嫦娥六号、七号和八号任务将不仅局限于采集月球样本,还计划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科研基地,甚至探索在月球上建立永久人类基地的可行性。这些计划的成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太空探索中的领先地位。

同时,嫦娥五号的发现也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科学依据。月球作为地球的近邻,是人类深空探测的跳板。

通过深入研究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内部构造,中国将为未来的火星探测、甚至更遥远的行星探索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战略目标,也代表了全人类对于未知宇宙的永恒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月球的地质历史,也为行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月球火山活动的延续、KREEP矿物的放射性加热作用,甚至是玻璃珠的形成过程,都让我们看到了月球这个“死星”背后的复杂性。这不仅是中国科技的胜利,也是全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又一次进步。

通过嫦娥五号的成功,中国在全球太空探索领域中树立了更加稳固的地位,而未来的探月计划将带来更多的发现,甚至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月球以及其他行星的理解。

中国航天科技不仅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也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