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初期,日军“中路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让中国部队很不适应。
严格来说,这个战术并不是多么高明。
但在抗战初期,日军以这个战术屡屡得手的原因是,中国部队的部署大多数是一线配置,并没有二线、三线的纵深阵地。
战术的成功,让日军自信心爆棚,几乎每一次战役都要施展一下,好像不施展一下就浑身不得劲似的。
既然这个战术并非有多高呢,那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将领难道就破不了?
这里面有一点原因。
毕业于日本陆士的中国学员,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学到高明的战术。
这是因为,每逢要讲稍微高深一点的战术时,日本人都把中国学员排除在外。
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涉及到日本国家内部的机密,外国人均不得参与。
因此,那些毕业于日本陆士的中国学员们,往往都学了个“二把刀”。
因此,在抗战初期,战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日军拼命穿插,中国士兵则疯狂堵漏。这一现象在武汉会战后得到了改观。
就以湘北会战为例。
薛岳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共设置了三线阵地,再加上长沙城,一共有4道防线。如此一来,日军就难受了。
如果穿插到新墙河与汨罗江之间还好说。以日军的战力,同时应对新墙河和汨罗江中国守军的两面夹击还能顶得住。
毕竟在新墙河之北,日军中路突破的部队仍在。
如果穿插到捞刀河一线,在失去了正面部队的配合下,日军就要面对二线和三线中国守军的夹击。
如果穿插到捞到河以南,那日军基本上就等死了。
因此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至多不过穿插到汨罗江一线,然后会合从新墙河正面突破的日军在正面推进。
可如此一来,日军“中间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就已经被破了。
反而是中国守军,来了个反穿插,向日军的侧翼、后路不断出击。
这也是日军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均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战进入到1941年,中国部队应对日军“中路突破,两翼迂回”战术的经验愈发成熟。
尤其是在宜昌反击战中,中国部队以穿插战术,不断向驻扎在宜昌的13师团发起反击。
战场上出现了罕见的一幕,由过去的日军拼命穿插,中国士兵疯狂堵漏,变成了中国士兵拼命穿插,日军拼命堵漏的现象。
宜昌反击战是在第2次长沙会战期间,由第6战区发起的一次“围魏救赵”。其目的在于吸引正在进攻长沙的日军回援宜昌。
吸引日军回援宜昌,这个目的确实是达到了。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蒋氏突然又要收复宜昌,这就不是“围魏救赵”了,而是“拔点”了。
如果要歼灭敌军主力,那采用常用的战术是“围点打援”。而要“拔点”,那采用的战术就应该是“阻援拔点”。
“打援”和“阻援”虽只一字之差,但代表的意思截然不同。
图片来自网络
也可能蒋氏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意图给诸将讲清楚或者说他讲了,但将领们并没有领悟他的意思,这就造成了各部在阻击日军回援的13师团早渊支队的时候作战不力。
而第9战区呢?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缠住准备从长沙撤离的日军才是。
而从薛岳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不仅没有缠住日军的意图,反而急着要把日军从第9战区赶走。
两个战区配合作战不力,直接造成了宜昌反击战的功亏一篑。
第2次长沙会战打响后,13师团参谋长秋永力(这厮在武汉会战时期担任第6师团参谋主任,又是第6师团的末任师团长。)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在此之前,以宜昌为核心,日军共部署了3个师团,即13、39和第4师团。
从战斗力上来讲,39和第4师团是不能与13师团相比的。
但这两个师团毕竟加起来也有近3万人,缓急之时也能派上用场。
可在第2次长沙会战之前,阿南惟几觉得用于进攻长沙的兵力不足,就提前把第4师团和13师团的116联队抽调过去配合作战。
第4师团也就罢了,可116联队去的可不仅仅是一个联队,而是以116联队为基干又增加了一些配属部队,共计7000多人的一支部队。
13师团是日军在改变编制后,仅剩下的一个下辖4个步兵联队共计26000多人的师团,兵力很雄厚,但一下子就被调走了7000多人,宜昌的城防一下子就塌掉了四分之一,这让秋永力感到很不安。
按照日军的作战要求,一个甲种师团的防御正面不得超过25公里,一个中队的接敌正面不得超过三公里。若过宽,就会出现漏洞。而116联队被调走,13师团就要从其他方向抽调兵力补上这个缺口。
如此一来,每一个中队的接敌正面就要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会出现漏洞。
这还是在未开战时,若开战,随着兵力的损耗,这个漏洞注定会越来越大。
因此,秋永力提醒13师团长内山英太郎,是否应把宜昌的情况向阿南惟几反映一下?
可内山英太郎不为所动。
至于为何不为所动,就不得而知了。
也可能是内山英太郎认为,第2次长沙会战激战正酣,在这个时候向阿南惟几强调困难,会拖了阿南惟几的后腿?
或者内山英太郎根本就不怕接下来第6战区对宜昌发起的攻击?
总而言之,内山英太郎对即将到来的战事表现得很冷静。
可秋永力冷静不了。
他再一次检查了宜昌的防区后发现,单以各联队的阵地而言,问题还不大。驻扎在宜昌以北的第65联队和驻扎在宜昌东北镇境山、慈云寺一线的104联队阵地都很完整。
可要命的是,这两个联队的阵地竟然没有连接起来。
如果中国部队从这两个联队的结合部穿插而入,就可以一直打到宜昌城外。
秋永力赶紧向内山英太郎报告,请求派兵把这个口子堵上。
内山英太郎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致命威胁。可是手里没兵啊。
没办法,内山英太郎只能把师团部所有的勤务兵还有医院内的轻伤员搜罗起来,拼凑了两个中队,把这些乌合之众派到了宜昌东门之外的东山寺,才算是把第65联队和104联队之间的防线连接起来。
那么,116联队被派到长沙后空出来的古老背防区由谁防守呢?
104联队有幸揽下了这个责任。
104联队长相田俊二很精明。
把战兵派过去?那是不可能的。
他和内山英太郎一样,把104联队的辎重兵和工兵组织起来,再加强了一个中队的战兵,编成一个大队,放到了原来116联队一个联队驻守的防线上。
13师团的不是还有一个联队吗?
是的,这个联队是第58联队。
只不过58联队的防线并没有和宜昌连在一起,而是部署在了与宜昌隔江相望的长江西南岸。
当初把第58联队部署在这里,是要占据一个向西进攻重庆的前进基地。
就当秋永力费尽心思调整部署的时候,宜昌反击战打响了。
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陈诚把部队分成了3部:
其一、以第33、26集团军向荆门、当阳一线出击,切断武汉、宜昌之间的交通,阻击向宜昌增援的日军。
其二、第20集团军向沙市、江陵出击,在阻拦日军援军的同时,警戒由岳阳方向回撤的日军。
其三、以第94军、32军、第8军之第5师、第2军和75军为攻击部队,担任进攻宜昌城和长江西南岸,也就是第58联队驻守的前进基地的任务。
严格来说,陈诚的用兵过于保守了,过于高看了在宜昌外线的第39师团的战斗力了。
宜昌被围,能够来援的日军也只有第39师团。
第39师团满编不过一万五六千人,即便全力出击,至少也得留下一个联队看家,以两个联队的兵力救援宜昌。
试想,即便这两个联队带齐了全部人马和第39师团全部的重装备,至多也不过一万两三千人,陈诚至于用33、26和20三个集团军来阻击吗?
这次用兵的失误,直接造成了攻击宜昌的兵力不足,也是此次反击战未能收复宜昌、全歼13师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宜昌反击战中,立下头功的是郑洞国的第8军。
也可能郑洞国的运气比较好吧,第8军的攻击方向恰好是116联队的位置。
由于日军在这里只布置了一个以辎重兵、工兵为主的大队,被第8军一次冲锋就击垮了。
周围的日军见势不妙,连忙增援。可是来增援的同样是辎重兵。
这些辎重兵哪里是第8军的对手?
被歼灭大部后,剩余人仓皇而逃。至此,宜昌西南方向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紧接着,首批苏械部队第2军也杀到。先锋部队王凌云的76师刚赶到战场,就集中了各式火炮,对着日军阵地前的铁丝网就是一顿狂轰。随后冲入日军阵地,与日军展开近身搏杀。
李及兰的第94军也不示弱,他们的目标是日军第58联队。
由于58联队给阵地前的铁丝网都通了电,造成94军一度进展困难。但在蒋氏三天内要拿下宜昌的严令下,94军官兵把棉被铺在电网上,奋不顾身地往前冲。
战况之惨烈,让在望远镜内观看观察58联队战况的内山英太郎和秋永力咋舌不已。
面对中国部队的猛烈攻击,出身炮兵又有丰富指挥炮战经验的内山英太郎作何反应呢?
内山英太郎也很郁闷。
按照一般情况,以13师团的火炮数量,要在是在野外作战,定会占据上风。
可这是一次防御战,13师团本来兵力就不足,只能分兵把守,炮火自然也就分散使用。这样就造成了13师团虽然火炮数量不少,但在战斗中发挥出的作用并不明显。
既然宜昌危急,内山英太郎有没有向阿南惟几求援呢?
仍然没有。
内山英太郎倒是和第39师团联系了一次。可第39团师团在33、26、20集团军的阻击下,自身难保,哪有余力增援宜昌?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宜昌虽然危急,但日军各条战线还尚能维持一段时间,只有宜昌东门的东山寺方向战况危急。
负责进攻东山寺的是第2军的核心部队张金廷的第9师。日军那批有医务兵、炊事员。工兵等组建起来的部队无法抵挡第9师的攻势。
内山英太郎无奈,只能从宜昌的西南方向抽调出一个大队增援东山寺。
到了这个时候,内山英太郎也只能给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写了封信。
他还留了个心眼,10月10号写的信,但日期却写了10月11日。
这就是说,13师团能在宜昌只能坚持到10月11日。
过了这一天,就是他的死期。
那么,在整个宜昌反击战中,日军就真的没派来一个援兵吗?
那倒也不是,日军通过空运送来了援兵。
可内山英太郎一数,45个人。
这倒不是日军不想多派援兵,而是日军根本没有大型运输机。
小型飞机每次所能搭载的也就是15个人,而且在第3次运来援兵之后,宜昌机场已经被中国炮兵覆盖,日军再也无法通过空运送来援兵了。
即便是这样,内山英太郎也对日军第3飞行团团长远藤三郎感恩戴德。
东山寺的久攻不下,让张金廷很郁闷。
在他看来,若不拿下东山寺,就打不开杀进宜昌的通道。
其实,张金廷钻牛角尖了。
东山寺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定要拿下的,第9师的作战任务是宜昌,而非东山寺。
得到军长的点拨后,张金廷恍然大悟。他立即抽调一个团的兵力,穿越阵地,直扑宜昌而去。
这次兵力调整,可谓正中窍要,一下子就戳穿了日军本就勉强维持的防线。
日军本来就兵力不足,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张金廷突然弃东山寺阵地而不打,大出日军意料。
因为日军已经把所有能够集中起来的兵力都补充到了东山寺阵地,这就造成其他防线出现了漏洞。
此时的日军防线就像一个筛子,处处漏缝。中国部队则利用兵力上的优势,通过这些缝隙进行穿插作战。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罕见的一幕,那就是中国士兵拼命穿插,而日军则疯狂堵漏。
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0日凌晨2点半,第9师的一个营突破了宜昌东门。随即与日军展开巷战,一度迫近13师团司令部。
内山英太郎和秋永力剖腹自尽的时刻就要到了。
在此之前,内山英太郎也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已经提前下令各联队把联队旗都集中到师团指挥部,准备一把火都给烧了。
也算是这个老鬼子命不该绝。
10月10日晚,就在双方准备展开对决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而且雨势越来越大,已经影响了严重影响了中国部队的进攻。
陈诚无奈,只能下令暂停进攻。
而就在这时,派去长沙作战的早渊支队一部趁雨摸进了宜昌城,稳固住了13师团部周边的阵地。
紧接着,陈诚得到情报,说日军几路援军预计在11日下午赶到宜昌。
鉴于此,陈诚只能长叹一声,下令收兵。
至此,轰轰烈烈的宜昌反击战就这样收场了。
战后总结的时候,众人倒是总结出了宜昌反击战功亏一篑的原因。
但根本的原因只有两点。
一是,蒋氏一仗两打。
蒋氏想要通过反击宜昌既收到“围魏救赵”,吸引攻打长沙日军回援的目的,又要“阻援拔点”夺回宜昌。
蒋氏的愿望是好的,可他却高估了自家部队执行命令的能力,其中以第2军的表现尤差。
若第2军能够按照命令规定的时间9月28日赶到宜昌,那这场仗至多打到10月5日就会取胜。即便阿南惟几想救,也来不及。
可第2军直到10月2日才赶到战场。
二是,陈诚的魄力太小,用兵过于保守了。
对付一支弱旅第39师团竟然要用3个集团军来阻击。
根据宜昌反击战整个战局的发展来看,在这个期间,也只有39师团一支部队来援救宜昌。
对付这样一个师团,以一个集团军,或者说至多派出两个集团军来阻击就足够了。
如果能把剩余的一个集团军直接投入到战场上去,宜昌早就被拿下了。
在整个抗战时期,歼敌一个师团的战机一共出现过4次。
薛岳在万家岭歼灭106师团是一次、白崇禧有条件在黄梅歼灭第6师团算一次、第3次就是陈诚完全有能力在宜昌歼灭13师团、还有一次是在湘西会战,王耀武完全有能力歼灭116师团。
可这4次大好机会,只有薛岳把握住了一次。其他3次机会,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流失了。
若是宜昌反击战由薛岳来指挥,那支作恶多端的13师团,必定在劫难逃。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