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美国却在推广零排放车辆时受阻。
近期,美国环保部(EPA)最终确定了“重型车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第3阶段”规则,旨在减少2027-2032款重型车辆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因为其中涉及到重型零排放车辆 (ZEV)的一些内容,被很多人认为不切实际而受到质疑。
产业界和相关利益方强烈反对,甚至诉诸法律
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最终规定,要求制造商将其汽车总销量中每年增加的百分比转换为零排放汽车,预计到2032年,以下车辆类别的销售百分比为:
轻型-重型职业车辆为60%的零排放汽车,中型-重型职业车辆为40%的零排放汽车,重型-重型职业车辆为30%的零排放汽车,日间驾驶室拖拉机为40%的零排放汽车,以及卧铺驾驶室拖拉机为25%的零排放汽车。
这一标准将适用于重型职业车辆(如送货卡车、垃圾运输车、公用事业卡车、公交、班车、校车等)和拖拉机(如牵引拖车上的日间驾驶室和卧铺驾驶室)。规则涵盖车重等级从4级到8级商用车。
卡车运输利益集团等反对者认为,美国环保署的这一规定并未结合美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对零排放车辆的推广预期过于乐观,目标也有些激进。因为不管是目前电动卡车的市占率、购买成本,还是充电设施的布局,都不具备实现该目标的条件。
反之,如果按照该目标强行推进零排放车辆的使用,则有可能会导致车辆价格上涨、失业、车队周转延迟以及客户选择减少等诸多问题。
据了解,反对者最初的攻击只是措辞强硬的新闻稿,现在他们已经升级到对该规则条款提起诉讼。目前,这项规定正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院接受质疑和辩护,可能需要12到18个月才能完成全面简述和辩论。
如果法院裁定最终规则应按原样保留,那么对于卡车和发动机制造商而言,任何变化都不会发生,而卡车购买者将更有把握做出购买和交易周期决策。
但如果法院裁定该规则应被废除或进行重大修改,那么美国环保署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规则制定,导致新的合规日期推迟。这可能会让卡车和发动机制造商重新制定计划,也会迫使车队重新考虑采购计划。
质疑的理由:电动卡车成本高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迟缓
根据发动机技术论坛的分析,目前汽油、柴油、天然气和丙烷仍然是美国商用卡车、公交车和校车的主要燃料和技术选择,99.9%的商用车仍采用内燃机。柴油占最大份额,占比为76%;其次是汽油,份额占比为22%。而电池驱动或燃料电池驱动的车辆占商用卡车总数的0.1%。
可见,尽管美国道路运输新增车辆数量不断增加,但传统内燃机技术在商用车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电动商用车占比实在“少得可怜”。
电动卡车之所以占比如此之少,原因有三:价格比同类柴油车贵两到三倍,且性能和续航能力也不如同类柴油车。此外,美国缺乏全国性的商用车充电网络,这使得客户采用重型零排放车辆使用变得不切实际。
据了解,如今美国的电动8级卡车与同类柴油车之间的价格差异约为 220,000 美元。普通柴油车的续航里程为1,000至1,500英里,而重型零排放车辆的续航里程估计为150英里。
如此鲜明的对比,才使得反对者对该项政策的合理性保持怀疑。他们认为,电动卡车需要价格合理、可靠,并满足卡车买家的性能需求。但显然目前的电动卡车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另外,充电基础设施的严重不完善也阻碍了美国电动卡车的推广。虽然经销商正在投入数百万美元自有资金用于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与维修,但如果没有专为商用零排放车辆设计的可靠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卡车买家不太可能购买这些车辆。
罗兰贝格的一项研究强调,仅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就需要6200亿美元,公用事业公司和政府还需要3700亿美元来升级配电网以满足商用车的需求。如此庞大的支出和建设规模,也并非一日之功。
过渡方式:先进内燃机投入增加及可再生燃料的使用
其实,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美国并非没有做出努力。虽说暂时达不到完全的零排放,但在内燃机改进技术及可再生燃料等的使用下,目前美国的商用车也可以实现大幅度的减碳减排。
目前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卡车车队采用最新一代先进柴油和天然气技术。据官方统计,目前美国运行的8级柴油卡车中有82%采用了先进的一代(2010 年及以后)技术。这意味着它们配备了最新的排放控制装置,可达到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近零尾气排放标准。
此外,可再生柴油在卡车运输业实现脱碳的努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美国可再生柴油和生物柴油的消耗量超过28亿加仑,预计到2025年底,可再生柴油的生产能力将达到59亿加仑/年。
同时,美国交通运输项目报告称,运输中使用的天然气 (CNG) 中超过 79% 是可再生天然气 (RNG)。
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继续投资内燃机汽车新技术对于确保朝着清洁空气和气候承诺迈进至关重要。内燃机的持续改进,排放量将“接近零”,燃料消耗也将降低,发动机和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满足最新的重型车辆排放法规。
先进的柴油卡车能够在短期内带来绝大多数清洁空气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预计零排放汽车将在第三阶段规则实施的后期(2027-2032年)发挥更大作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