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秦朝修建了长城,后来的明朝也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边墙。去过长城的都知道,长城是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通过据险而守,来抵御北方骑兵。可是北宋时期出现新的情况,由于北宋未能收复燕云地区,导致与辽国的边界线位于平原地区。那么,没有修建长城的北宋,用来防御措施来抵御辽军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防御形势

北宋与辽国的边界线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河东,二是河北。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境内,这里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从东边的太行山,到西边的火山军,这里的崇山峻岭成为抵御辽军的天然防线。因此,北宋控制了这里的险要关隘,辽军的几次进犯,都被宋军击退。特别是在雁门关之战中,名将杨业大破辽军。

相比于河东,河北的形势就非常不好。这里地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是辽军骑兵最理想的战场,因此河北防线是北宋国防的关键!为此,北宋朝廷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增兵!在君子馆之战失败后,北宋在河北地区投入重兵,几乎是之前的一倍,他们将兵力主要集中在镇、定、高阳关地区,来控扼咽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利用湖沼

河北有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这就是白洋淀。此地在华北平原中属于比较低洼的地区,因此汇聚了不少湖泊、沼泽。在当时,这里是北宋、辽国的边界线。于是,雄州知州何承矩、守将杨延昭提出,“缘边战棹司自淘河至泥姑海口,屈曲九百余里,此天险也”“纵有丘陵冈阜,亦多川渎泉源,因而广之,制为塘埭,自可息边患矣”。

杨延昭等人主持下,北宋方面将这些湖泊、沼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水上长城”。到了宋神宗时期,“东合滹沱、易、白等水并大河,于是自保州西北沉远泺,东尽沧州泥姑海口,凡八百里,悉为渚涝,自是倚为藩篱”。为此,北宋还组建了一支三千多人的巡边军队,他们乘坐着一百多艘战船来回巡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开挖方田

从雄州以南顺安军(今河北高阳)往西的二百余里,“其地平旷,(辽军)岁常自此而入”。另外,保州“自西而东而北”这一带虽然有些山峦,但仍然非常容易被辽军突破。那么如何加强这一带的防御呢?之前,北宋采用植树的方式,但这种方法没有什么成效。在宋太宗时期,翰林院天文官孙士龙提出了修建方田的方式。

这个方田与王安石变法的方田均税法不一样。方田不是田,可以理解为有水的大型陷马坑。根据文献记载,方田“广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状若连锁”。即使在宋辽议和后,北宋仍然在边境地区明种水稻,暗修方田。应该说这些防御措施,在抵御辽军进犯上,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没能彻底阻止辽军的进攻。

参考资料:1.《宋史》;2.《续资治通鉴长编》